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发病与宿主因素(年龄、疾病、生活方式)和白色念珠菌自身因素有关,有多种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局部和全身治疗,预防需保持口腔卫生、增强机体抵抗力等。
一、定义与病原体
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真菌感染性疾病。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正常人体口腔等部位也可少量存在,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就会大量繁殖引发感染。
二、发病原因
(一)宿主因素
1.年龄因素
婴幼儿: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更容易发生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例如,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携带率相对较高,且在免疫力低下时易引发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口腔黏膜萎缩,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作用降低,同时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2.疾病因素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因为高血糖状态下口腔局部的糖含量升高,为白色念珠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来源。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由于免疫抑制剂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机体对白色念珠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艾滋病患者,其免疫系统严重受损,是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发生率较高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3.生活方式因素
口腔卫生状况差:不按时刷牙、漱口,食物残渣在口腔内残留,为白色念珠菌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长期佩戴义齿:义齿佩戴者如果清洁不当,义齿表面容易残留食物碎屑和唾液,为白色念珠菌定植和繁殖创造条件。
(二)白色念珠菌自身因素
白色念珠菌具有黏附于口腔黏膜等组织的特性,其菌丝体可以侵入口腔上皮细胞,引起组织的炎症反应,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随后逐渐融合成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可累及咽部、食管、气管、肺等。患儿可能会出现哭闹、拒食、哺乳困难等表现。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多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萎缩,患者常感口干、味觉异常、疼痛等。
(三)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义齿性口炎)
主要发生于佩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患者可感到义齿压痛、不适等。
(四)慢性肥厚型念珠菌病
常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舌背病损表现为舌乳头萎缩,病损区黏膜呈亮红色,可有白色斑点或斑块。
四、诊断方法
(一)临床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口腔黏膜的病变表现,如假膜的颜色、质地、分布部位等初步判断是否为白色念珠菌感染。
(二)实验室检查
1.直接涂片镜检:取病变部位的假膜、脱落上皮等标本,涂片后用革兰染色或过碘酸雪夫染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
2.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等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25-37℃)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镜下特征等鉴定是否为白色念珠菌,并进行药敏试验等,为选择治疗药物提供依据。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局部治疗
对于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雪口病)的婴幼儿,可使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日数次,以改变口腔的酸碱度,抑制白色念珠菌生长。然后局部涂抹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液等。
对于义齿性口炎患者,应保持义齿清洁,每天取下义齿浸泡于2%碳酸氢钠溶液中,同时可在口腔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软膏等。
2.全身治疗
对于病情较严重、反复发作或伴有全身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考虑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但需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剂量,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进行调整。
(二)预防
1.保持口腔卫生
婴幼儿家长应帮助婴幼儿清洁口腔,喂奶后可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成人应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
佩戴义齿者应每天取下义齿进行清洁,定期更换义齿。
2.增强机体抵抗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要注意营养的摄入。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如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水平等。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激素,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并密切观察口腔情况。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家长要格外注意其口腔护理,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白色念珠菌感染;老年人要关注自身口腔健康状况,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