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感染致阑尾壁化脓性炎症,病因主要为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腹痛、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尽早阑尾切除,儿童多选腹腔镜)和非手术(少数早期等情况,抗感染后观察),预后与是否及时治疗相关,预防需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防治肠道感染、定期体检。
一、定义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是由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感染引起阑尾壁化脓性炎症的疾病。通常是在单纯性阑尾炎基础上,炎症进一步发展累及阑尾全层,导致阑尾壁各层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水肿和渗出。
二、病因
1.阑尾管腔阻塞:这是最常见的病因。淋巴滤泡增生是儿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主要原因,约占60%,阑尾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滤泡,当受到炎症等刺激时,淋巴滤泡明显增生,导致阑尾管腔阻塞;粪石也是常见原因,约占35%,多发生于成年人,粪石堵塞阑尾腔,使阑尾内容物排出受阻,细菌繁殖引发炎症。此外,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等也可引起阑尾管腔阻塞。
2.细菌感染: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繁殖并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阑尾黏膜上皮,细菌侵入阑尾壁引起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典型表现为初始脐周或上腹部疼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加剧。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
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部分患者有食欲减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全身症状:早期可有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随着炎症加重,体温可升高至38.5℃-39℃,甚至更高,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症状。
2.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反跳痛:炎症累及壁层腹膜时可出现反跳痛。
腹肌紧张:阑尾化脓、坏疽时,腹肌紧张明显,但儿童由于腹壁薄,腹肌紧张体征可能不明显。
其他: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按压左下腹,右下腹疼痛为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左侧卧位,右大腿后伸时疼痛加剧,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闭孔内肌试验阳性(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等体征可能存在,但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判断。
四、诊断
1.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的腹痛发生、发展过程,结合典型的右下腹压痛、反跳痛等体格检查表现,初步考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可达到(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80%以上,提示有感染存在。儿童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可作为参考。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急腹症,如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对于儿童,B超是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行腹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但儿童应尽量减少辐射暴露,需权衡利弊。
五、治疗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儿童患者,腹腔镜手术相对更具优势,能减少对腹腔的干扰,降低术后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少数早期单纯性阑尾炎、有手术禁忌证或拒绝手术的患者。可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等,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加重,仍需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六、预后
1.一般情况:及时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术后一般1周左右可恢复正常生活。儿童患者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强,术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注意术后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2.并发症:若延误治疗,可能出现阑尾穿孔、腹膜炎、门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阑尾穿孔后可导致弥漫性腹膜炎,病情凶险,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穿孔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且穿孔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对成人有所不同。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七、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石形成的风险。
2.积极防治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可能诱发阑尾管腔阻塞等情况,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炎症。
3.定期体检:对于有阑尾炎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阑尾相关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