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鉴别诊断来综合判断。病史采集包括症状表现(如腹痛、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和既往史;体格检查有右下腹压痛、腹膜刺激征及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等特殊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RP升高;影像学检查有腹部B超、CT、立位腹部X线平片等;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输尿管结石、妇产科疾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鉴别。
一、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
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多起始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这是由于阑尾的神经受内脏神经支配,初始疼痛定位不确切,当炎症波及浆膜层和壁腹膜时,疼痛固定于右下腹。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有差异,儿童腹痛起始部位可不典型,可能较早出现右下腹固定痛;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迟钝,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
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出现恶心、呕吐,呕吐多为反射性,程度一般不重。部分患者可有腹泻,尤其是阑尾炎症刺激直肠时,需注意与肠道感染性疾病鉴别。
全身症状:早期可出现乏力,炎症较重时可有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阑尾穿孔形成腹膜炎,体温可升高至39℃-40℃,婴幼儿急性阑尾炎时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易出现高热、精神萎靡等表现。
2.病史回顾:需询问患者既往有无类似腹痛发作史,有无腹部手术史等,既往有过阑尾炎发作可能增加再次发病的风险,腹部手术史可能影响当前腹痛的鉴别诊断。
二、体格检查
1.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部位固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压痛程度与阑尾炎症程度相关,炎症越重压痛越明显。儿童检查时要注意其配合度,可能需要耐心安抚后再进行检查。
2.腹膜刺激征:包括腹肌紧张、反跳痛和肠鸣音变化。当阑尾炎症加重,波及壁腹膜时出现腹肌紧张,若阑尾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腹肌紧张可呈板状腹,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早期可正常或稍亢进,晚期可减弱或消失。老年人因腹肌薄弱,腹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
3.其他特殊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用一手压住左下腹降结肠部,另一手反复压迫近侧结肠,引起右下腹痛为阳性,提示阑尾有炎症。
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右下肢向后过伸,引起右下腹痛为阳性,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
闭孔内肌试验: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痛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白细胞计数一般在(10-20)×10/L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0.75以上,若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可达20×10/L以上且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更明显。但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2.C-反应蛋白(CRP):CRP可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炎症严重程度相关,CRP>10mg/L往往提示存在较明显的炎症反应。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对判断阑尾是否化脓、穿孔及周围积液情况有一定帮助,尤其适用于儿童、孕妇等不宜行X线检查的人群。但对于单纯性阑尾炎,B超有时可能不易发现阳性征象,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复杂病例,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阑尾情况,能清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的炎症情况等,有助于鉴别诊断其他急腹症,如右侧输尿管结石、卵巢囊肿蒂扭转等。但CT检查有辐射,需掌握好适应证,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3.立位腹部X线平片:一般不作为急性阑尾炎的常规检查,但在某些情况下可用于排除其他急腹症,如消化道穿孔等,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等征象。
五、鉴别诊断
1.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腹肌呈板状腹,肝浊音界缩小,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与急性阑尾炎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及右下腹压痛等表现不同。
2.右侧输尿管结石:多表现为突发的右侧腰部绞痛,可放射至下腹部及会阴部,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尿管结石影,而急性阑尾炎尿常规一般无红细胞,腹痛特点也不同。
3.妇产科疾病:对于女性患者,需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输卵管炎等鉴别。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阴道流血,腹痛伴肛门坠胀感,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可协助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可有盆腔包块史,突发一侧下腹部剧痛,妇科检查可触及张力较大的包块,压痛明显。
4.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腹痛位置可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超声检查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与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右下腹固定痛不同。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并结合鉴别诊断,综合判断以明确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