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瘤并非真性肿瘤、切除易复发,与局部刺激因素有关,中青年女性多见,好发于下前牙区唇侧牙龈,X线见牙槽骨一般无明显破坏,病理以纤维结缔组织和炎性细胞为主,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较好;牙龈癌是恶性肿瘤,与多种因素有关,中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后牙区牙龈,X线见牙槽骨不规则破坏,病理癌细胞具异型性,治疗以手术为主、需综合治疗,预后与分期等相关,特殊人群治疗需各有考量。
一、疾病定义与性质
牙龈瘤:是牙龈上特别是龈乳头处局限生长的炎性反应性瘤样增生物,它并非真性肿瘤,但切除后易复发,多与局部刺激因素如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有关,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多发生于牙龈乳头部位。
牙龈癌:是发生在牙龈部位的恶性肿瘤,属于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病因可能与长期的机械刺激(如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吸烟、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好发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源于牙间乳头及龈缘区。
二、临床表现差异
牙龈瘤
症状表现: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大小不一,有的呈分叶状,生长缓慢,颜色可呈红色或粉红色,与正常牙龈颜色相似或稍有差异,质地中等偏软,有的较韧,通常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因肿块摩擦出现溃疡、出血等情况,若继发感染则会有疼痛、肿胀加重等表现。例如,由于局部刺激物长期存在,牙龈乳头处逐渐出现肿物,初期可能不被患者重视,随着时间推移,肿物可能会逐渐增大。
好发部位:主要发生于牙龈乳头,以下前牙区唇侧牙龈多见。
牙龈癌
症状表现:早期多表现为牙龈溃疡,经久不愈,随后可出现肿块,质地较硬,触之易出血,可伴有疼痛,疼痛可向面部、耳部等放射,随着病情进展,可侵犯牙槽骨,导致牙齿松动、脱落,还可能出现张口困难、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比如,患者可能发现牙龈有经久不愈的溃疡,进食时疼痛加剧,后期牙齿松动明显,影响咀嚼功能。
好发部位:多发生于后牙区牙龈。
三、影像学检查特点
牙龈瘤
X线检查:可见病变部位牙槽骨一般无明显破坏,病变区牙周膜间隙可能稍有增宽,骨硬板一般完整。这是因为牙龈瘤主要是局部的炎性增生,对牙槽骨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小。
牙龈癌
X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呈不规则破坏,骨硬板消失,病变区与正常骨组织界限不清,可伴有牙齿的移位、缺失等表现。例如,X线片上能清晰看到牙槽骨有明显的破坏阴影,牙齿周围的骨质结构遭到破坏。
四、病理组织学区别
牙龈瘤
镜下表现: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和炎性细胞组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其中有大量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血管丰富,有的可见泡沫细胞等。其组织成分相对单一,以反应性增生为主。
牙龈癌
镜下表现:癌细胞可呈鳞状细胞癌、腺癌等不同病理类型,癌细胞具有异型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癌巢可呈实性、筛状、条索状等排列方式,癌组织可浸润周围的结缔组织、骨组织等。例如,在鳞状细胞癌中可见角化珠形成等特征性表现,与牙龈瘤的反应性增生组织学表现有明显区别。
五、治疗及预后差异
牙龈瘤
治疗方法: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手术时需将病变波及的牙齿同时拔除,刮除相应部位的牙周膜,以防止复发。一般来说,手术切除彻底的话,预后较好,但由于与局部刺激因素相关,若去除刺激因素不彻底,容易复发。
预后情况: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预后,复发率与是否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等有关。例如,去除了菌斑、牙石、不良修复体等刺激因素后,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牙龈癌
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情可选择病变区扩大切除、颌骨部分切除甚至全颌骨切除等,术后常需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对于晚期患者,治疗较为复杂,预后相对较差。
预后情况:牙龈癌的预后与肿瘤的分期、治疗是否及时规范、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密切相关。早期牙龈癌经积极治疗后,部分患者可获得较长的生存期;而中晚期患者预后相对不佳,5年生存率等相对较低。例如,早期牙龈癌患者经过合理的手术及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可能较高,而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儿童患者,牙龈瘤相对少见,若发生牙龈瘤,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需更加谨慎,手术操作要尽量减少对颌骨等发育的影响,同时要重视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及时处理可能的局部刺激物。对于老年患者,牙龈癌的治疗需考虑其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手术、放化疗等对全身状况的影响,注重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女性患者若患有牙龈瘤,在治疗时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身体恢复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对于牙龈癌的女性患者,除了考虑全身状况外,还需关注肿瘤对其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给予心理支持等综合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