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手术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等方式,各有相对风险;影响手术危险性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可通过术前充分评估、选择合适手术方式、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密切监测与护理来降低手术危险性。
一、常见肾结石手术方式及相对风险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一般来说风险相对较低。它是利用体外冲击波聚焦后击碎体内的结石,使其随尿液排出体外。对于适合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血尿,这是因为碎石过程中肾脏或尿路黏膜受到一定冲击导致,多数可自行缓解;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肾绞痛,是由于结石碎片排出过程中刺激尿路引起,通过对症处理多能缓解;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结石位置特殊、患者自身尿路解剖结构异常等,可能会影响碎石效果,需要再次治疗。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属于有创手术,存在一定危险性。术中可能出现出血,这与肾脏的血管分布、手术操作对肾脏组织的损伤等有关,严重时可能需要输血甚至进行血管栓塞等处理;也有可能出现脏器损伤,比如损伤周围的肠管等,一旦发生需要立即进行相应的外科处理;术后还可能发生感染,因为肾脏与外界通过手术通道相通,细菌容易入侵,严重感染可能导致脓毒血症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对于一些体质较弱、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术后恢复可能更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更高。
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
术中可能出现输尿管穿孔、撕裂等情况,这与输尿管的解剖特点以及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等有关,穿孔或撕裂严重时可能需要放置输尿管支架等进行修复;也可能出现感染,原因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类似;对于肥胖患者、输尿管迂曲的患者,手术操作难度增加,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应升高。
二、影响肾结石手术危险性的因素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儿童进行肾结石手术时,由于其器官发育尚未成熟,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风险相对成人更高,比如术后恢复可能更慢,对手术创伤的应激反应可能更强烈;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增加手术中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术后恢复也相对缓慢,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也较高。
性别: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决定手术危险性的关键因素,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中可能有影响,比如女性患者如果存在盆腔解剖结构的特殊变异等,可能会增加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等手术操作的难度,从而影响手术风险。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患者,肺部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术中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相对增加;肥胖患者进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手术时,穿刺定位可能更困难,手术操作难度增大,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升高;有长期酗酒史的患者,肝脏功能可能受到一定损害,对手术的耐受性以及术后恢复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病史: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肾脏感染、肾脏畸形等情况,进行肾结石手术时,手术风险会增加,因为肾脏本身的病理状态可能导致手术中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升高;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术中术后出血的风险显著增加,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和纠正凝血功能;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术后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而且伤口愈合可能受到影响。
三、降低肾结石手术危险性的措施
术前充分评估
对于拟行肾结石手术的患者,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肺功能等检查,以准确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评估手术风险。例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内科医生的协助下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良好的状态后再考虑手术,如糖尿病患者术前要将血糖控制在合适范围,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稳定水平等。
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的结石情况(如结石大小、位置、数量等)、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适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的患者,优先选择该相对微创的方式;对于适合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或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的患者,要根据具体病情精细操作,尽量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比如,对于结石较大且位置较深的患者,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可能是合适的选择,但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操作规范。
术中精细操作
手术医生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在术中精细操作,尽量减少对肾脏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比如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要准确穿刺,避免损伤周围脏器;在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中,要轻柔操作,避免输尿管穿孔等情况的发生。
术后密切监测与护理
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尿液情况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对于术后可能出现出血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血尿情况,必要时进行止血等处理;对于可能出现感染的患者,要密切观察体温、血常规等指标,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护理,如鼓励患者适当饮水,促进结石碎片排出,对于老年患者等要加强肺部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