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上尿路结石,尿结石包括肾结石等且发病部位更广,两者成分有差异,症状表现不同,检查方法有别,预防上均需大量饮水、调整饮食、适度运动等,同时尿结石中不同部位结石预防还需针对各自特点及相关基础疾病处理。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肾结石:是晶体物质(如钙、草酸、尿酸、胱氨酸等)在肾脏的异常聚积所致,属于上尿路结石。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结石可发生于肾实质或肾盂肾盏内。
尿结石:又称尿路结石,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统称。其中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多由肾结石下移而来,尿道结石可来自肾或膀胱,发病部位涵盖上尿路(肾、输尿管)和下尿路(膀胱、尿道)。
二、成分差异
肾结石:常见成分有草酸钙结石、磷酸钙结石、尿酸结石、胱氨酸结石等。草酸钙结石通常呈棕褐色,质硬,粗糙,不规则,多数为桑葚样;磷酸钙、磷酸镁铵结石呈灰白色、黄色或棕色,表面较粗糙;尿酸结石则多呈黄色或棕红色,质硬,表面光滑或不规则。
尿结石:除上述与肾结石相同的成分外,下尿路的膀胱结石还可能有尿酸铵结石等,尿道结石有时可能因其他特殊物质沉积形成。不同部位尿结石成分会受局部环境等因素影响,比如膀胱内尿液成分改变等可能导致特定成分结石形成。
三、症状表现
肾结石:
较小的肾结石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在活动后出现腰部隐痛或钝痛,这是因为结石在肾盂或肾盏内移动时,刺激肾盂黏膜引起。
较大的肾结石可引起肾区疼痛,呈隐痛或胀痛,当结石引起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时,可出现肾绞痛,疼痛剧烈,呈阵发性,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等部位,同时可伴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尿结石(以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为例):
输尿管结石:典型症状是肾绞痛,疼痛程度较肾结石引起的肾绞痛可能更剧烈,同时可出现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还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这是因为结石刺激输尿管黏膜,导致输尿管痉挛,同时结石下移刺激膀胱三角区引起。
膀胱结石:主要症状是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远端尿道及阴茎头部,伴排尿困难和膀胱刺激症状。小儿患者常用手搓拉阴茎,改变体位后能缓解排尿。
四、检查方法
肾结石:
超声检查:是筛查肾结石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能初步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对人体无创伤。
腹部X线平片:90%以上的肾结石可在X线平片上显影,根据结石在平片上的显影情况可初步判断结石的成分等,但对于尿酸结石可能显影不清。
CT检查:对于X线不显影的尿酸结石,CT检查可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肾脏积水等情况,是诊断肾结石的重要方法。
尿结石:
输尿管结石: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尿管走行部位的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同时可观察肾脏是否有积水等情况;腹部X线平片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能显影不佳,CT检查可明确输尿管结石的位置及周围组织情况,尤其是对于小的输尿管结石诊断价值较高。
膀胱结石: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内的强回声光团,伴有声影,改变体位时结石可移动;X线平片能显示大部分膀胱结石;膀胱镜检查可直接看到结石,并可同时了解膀胱内其他情况,如有无憩室、前列腺增生等。
五、预防措施
肾结石:
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晶体沉积。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根据年龄不同一般每日饮水在500-1500ml左右;成年人则需积极多饮水;老年人要根据自身情况适量饮水,避免因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导致饮水过多加重心脏等负担。
调整饮食:根据结石成分调整饮食,如草酸钙结石患者应限制高草酸食物摄入,如菠菜、苋菜、浓茶等;尿酸结石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等;增加水果、蔬菜、粗粮等的摄入。不同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饮食上总体原则相似,但要注意根据各自可能的结石易发因素调整,比如女性可能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有不同的代谢特点,但基本的饮食调整方向一致。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运动,如跳绳、跑步等,可促进结石排出,减少结石形成,但对于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运动需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病情加重。
尿结石:
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
与肾结石类似,大量饮水是重要预防措施,保持尿液稀释,减少结石形成物质浓度。儿童要养成良好饮水习惯;成年人保证每日足够尿量;老年人注意饮水方式和量。
饮食调整方面,膀胱结石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糖食物,防止尿液中相关成分升高;尿道结石患者要根据具体成分调整饮食,同时对于有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对前列腺症状的影响间接对尿结石的影响。
对于有泌尿系统梗阻因素的人群,如先天性输尿管狭窄、前列腺增生等,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预防尿结石形成,不同年龄人群中,小儿如有先天性尿路畸形等要及时就医处理,老年人有前列腺增生等要规范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