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是常见口腔黏膜慢性炎性疾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病因与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神经等有关。临床表现有口腔黏膜(网状、丘疹、斑块、糜烂、萎缩型)和皮肤表现(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等)。通过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据病情选方法,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需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妊娠女性优先局部治疗等。
免疫因素
机体的免疫功能紊乱在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例如,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了口腔黏膜上皮的损伤过程。患者口腔局部的免疫细胞会出现异常活化,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影响上皮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增殖等。研究表明,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外周血及病损部位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存在异常,CD8T细胞增多,CD4/CD8比值降低,这些异常的免疫细胞反应会导致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增加等病理改变。
遗传因素
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聚集性研究发现,部分口腔扁平苔藓患者有家族史,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的易感性相关,例如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等,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口腔扁平苔藓的风险,但具体的遗传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可能与口腔扁平苔藓有关。有研究发现,口腔扁平苔藓病损处可能存在病毒感染的迹象,如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但目前病毒感染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因果关系还不十分明确,病毒感染可能是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等途径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精神神经因素
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精神神经因素与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和病情加重有关。长期的精神压力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口腔黏膜的血液循环等。例如,精神紧张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释放的儿茶酚胺等物质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营养供应和免疫状态,从而诱发或加重口腔扁平苔藓。
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表现
口腔黏膜表现
网状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灰白色条纹,相互交织成网状,可稍高起黏膜表面,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的粗糙感、木涩感等。
丘疹型:表现为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小丘疹,粟粒大小,稍高于黏膜表面,可成簇或散在分布。
斑块型:多见于舌部,表现为舌背白色斑块,边界清楚,稍隆起,患者可能有粗糙感。
糜烂型:黏膜表面有糜烂,有明显的疼痛,局部充血发红,糜烂面可被假膜覆盖。
萎缩型:黏膜变薄,呈红色,表面光滑,有疼痛等不适。
皮肤表现:部分患者可伴有皮肤损害,皮肤损害多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边界清楚,可相互融合,丘疹表面有蜡样薄膜,可见Wickham纹(白色细纹)。皮肤损害好发于四肢伸侧等部位。
口腔扁平苔藓的诊断
临床表现: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检查口腔黏膜及皮肤的表现来初步诊断。例如,发现口腔黏膜有典型的网状、丘疹等表现,结合皮肤的相应表现,可初步怀疑为口腔扁平苔藓。
组织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重要依据。取病损部位的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可见上皮过度不全角化或正常,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呈带状浸润等典型的病理改变。
鉴别诊断:需要与盘状红斑狼疮、白斑、天疱疮等疾病相鉴别。例如,盘状红斑狼疮的黏膜损害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边界清楚,有角质栓,而口腔扁平苔藓的黏膜损害表现不同;白斑多为白色斑块,质地较硬,病理上有上皮异常增生等表现,与口腔扁平苔藓的病理改变有差异。
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口腔扁平苔藓治疗需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症状来选择治疗方法。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定期观察,无需特殊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可采用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等方法。局部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维A酸软膏等涂抹于病损处;全身治疗可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但药物的使用需谨慎,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患口腔扁平苔藓相对较少见,若儿童患病,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肝肾功能等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时更需谨慎。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口腔清洁、调整饮食等。若需要药物治疗,应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且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系统的疾病,在治疗口腔扁平苔藓时,要考虑到患者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使用的药物较多,在选择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药物时,要充分评估药物对其他疾病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口腔黏膜修复能力相对较弱,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促进黏膜的修复。
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患口腔扁平苔藓需特别注意,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妊娠期间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局部治疗等,且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