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可通过上行感染(女性尿道解剖因素及肠道定植菌迁移)和血行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及医源性操作)引发尿路感染,易感人群包括婴幼儿、老年人、患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免疫抑制性疾病者,还有个人卫生习惯差和滥用抗生素者,其临床有膀胱刺激征等表现,真菌学检查是确诊关键,了解相关情况对预防和治疗很重要。
一、白色念珠菌的生物学特性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属于念珠菌属。在正常人体的口腔、胃肠道、阴道等部位存在定植现象,其在适宜条件下可大量繁殖并引发感染。一般来说,白色念珠菌具有酵母相和菌丝相两种形态,菌丝相的白色念珠菌侵袭力更强,容易侵入组织引发感染。
二、尿路感染中白色念珠菌的感染途径
(一)上行感染
1.女性尿道解剖因素影响:女性尿道短而直,相较于男性更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上行感染。女性尿道外口与阴道、肛门相邻,阴道内定植的白色念珠菌容易在局部环境改变等情况下,沿着尿道上行侵入膀胱甚至肾脏引发尿路感染。例如,女性在月经期、性生活后等特殊时期,局部的酸碱平衡等微环境改变,白色念珠菌更容易繁殖并上行感染。
2.肠道定植菌的迁移:肠道中定植的白色念珠菌可通过肠道与尿道的解剖学邻近关系,经肠道黏膜移位进入尿道周围组织,进而上行感染尿道引发尿路感染。比如,当人体肠道菌群失调时,白色念珠菌在肠道内过度繁殖,就增加了其迁移至尿道引发感染的风险。
(二)血行感染
1.免疫力低下人群风险: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白色念珠菌可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泌尿系统引发感染。当白色念珠菌在其他部位(如肺部、皮肤等)引起感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泌尿系统,在泌尿系统的组织和器官中定植繁殖,导致尿路感染。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白色念珠菌更容易通过血行途径感染泌尿系统。
2.医源性操作导致血行播散:一些侵入性的医源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膀胱镜检查等,可能会破坏泌尿系统的黏膜屏障,使白色念珠菌有机会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血行性的尿路感染。在进行留置导尿管操作时,如果操作不规范,就可能将尿道外口周围的白色念珠菌带入泌尿系统内部甚至血液中,从而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的泌尿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而且容易出现尿布更换不及时等情况,局部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定植和繁殖,因此婴幼儿是尿路感染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易感人群之一。例如,长时间使用尿布且未及时更换的婴幼儿,其尿道周围容易滋生白色念珠菌并引发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泌尿系统的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同时常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使得老年人成为白色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易感人群。老年男性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留,为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老年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局部环境改变,也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的定植和感染并上行至尿道引发尿路感染。
(二)基础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神经病变,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出现尿潴留,进一步促进白色念珠菌在泌尿系统内的定植感染。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白色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2.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对白色念珠菌的清除能力大幅下降,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的播散性感染,包括泌尿系统的感染。其他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化疗等导致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也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引发尿路感染。
(三)生活方式因素
1.个人卫生习惯: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会阴部清洁不到位的人群,更容易发生白色念珠菌的定植感染。例如,不经常清洗外阴、更换内裤的人群,白色念珠菌在会阴部及尿道周围繁殖的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
2.滥用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白色念珠菌等机会致病菌过度繁殖。当正常菌群被抑制后,白色念珠菌在局部环境中失去了竞争抑制,就容易大量繁殖并引发感染,包括泌尿系统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四、白色念珠菌尿路感染的临床特点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尿路感染临床表现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尿路感染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其特点。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也可能有发热、腰痛等上尿路感染的表现。尿液检查中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等,真菌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如尿标本涂片镜检可见芽生孢子和假菌丝,尿真菌培养可分离出白色念珠菌等。
总之,白色念珠菌引起尿路感染的途径多样,易感人群广泛,了解其感染机制和相关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白色念珠菌尿路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