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严重程度分轻、中、重,轻度症状轻、控制较好,中重度症状明显、易有并发症;需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等检查诊断;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治疗需去除病因、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发现后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随访。
一、疾病的基本情况
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胃窦是胃的一个特定部位,此处发生糜烂性改变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比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长期酗酒、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胆汁反流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等。
二、严重程度的判断
1.一般情况
轻度情况: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可以发现胃窦部有少量的糜烂灶,此时如果能及时去除诱因(如根除Hp、停用相关损伤胃黏膜的药物、调整饮食习惯等),病情通常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一般不严重。例如,对于因偶尔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导致的轻度胃窦糜烂,在停药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治疗后,症状多可缓解。
中度及重度情况:如果患者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疼痛较剧烈且频繁、呕血、黑便、消瘦、食欲不振等症状,胃镜下可见胃窦部糜烂范围较广、程度较深,存在较多的出血点或较大面积的糜烂灶,这种情况下相对较为严重。因为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比如大量呕血或黑便可能导致贫血,严重时会危及生命;胃窦部严重糜烂可能导致胃穿孔,引起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后果。另外,如果是由Hp感染引起的中度及重度胃窦糜烂,若不及时治疗,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胃溃疡甚至胃癌前期病变等。
三、相关检查及意义
1.胃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窦部黏膜的病变情况,如糜烂的范围、程度、有无出血点等,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是炎症性还是有恶变倾向等,对病情的严重程度评估和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检测呈阳性,需要进行根除Hp治疗,因为Hp感染持续存在可能会加重胃窦部的炎症和糜烂情况,甚至增加恶变风险,所以检测Hp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指导治疗非常关键。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相对较少见,多与感染、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儿童患者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如腹痛、呕吐等,需要及时就医。由于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应避免使用对胃黏膜刺激性大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比如小米粥等,并且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家长要监督儿童按时进餐,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2.老年人
老年人患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时,病情可能相对隐匿,症状可能不典型,比如可能仅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等。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例如,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出血、营养不良等。老年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饮食上要少食多餐,避免食用过硬、过冷、过热及辛辣刺激的食物。
3.女性
女性患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的发病因素可能与女性的特殊生理状态、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比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状态。同时,女性可能更容易受到精神压力的影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加重胃窦糜烂的病情。女性患者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也要遵循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的一般注意事项,如规律作息等。
五、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如果是Hp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规范的根除Hp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但具体药物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过敏史等确定。如果是由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引起的,应尽可能停用相关药物,或者换用对胃黏膜刺激性小的药物。对于有胆汁反流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来减少胆汁反流对胃窦黏膜的损伤。
2.保护胃黏膜
可以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它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窦部受损的黏膜,促进黏膜的修复。
3.对症治疗
如果患者有腹痛症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缓解腹痛的药物,但要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止痛药物。如果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使用止吐药物等进行对症处理。
总之,慢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的严重程度需要综合患者的症状、胃镜表现、相关检查结果以及个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