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病理类型之一,由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感染加重所致,阑尾明显肿胀、浆膜面充血且有脓性渗出物覆盖。病因主要是管腔阻塞和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腹痛(典型始于上腹移至右下腹且持续剧烈)、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及右下腹压痛、腹膜刺激征等体征;诊断靠体格检查(结肠充气试验等辅助判断位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影像学检查(B超、CT);治疗分手术治疗(尽早切除阑尾,有开腹和腹腔镜术式)和非手术治疗(少数不适合手术者用抗生素,加重需改手术);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发展快、穿孔率高需尽早手术,老年人表现不典型、常伴基础病要评估全身状况,妊娠期女性阑尾位置改变,多以手术治疗为主且要轻柔操作、密切观察胎儿。
病因方面
管腔阻塞:最常见的是淋巴滤泡的明显增生,约占60%,多见于年轻人。此外,粪石也是常见原因,多见于成年人。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等也可引起管腔阻塞,但相对少见。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阻碍动脉血流,造成阑尾缺血,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细菌感染:肠道内的常驻菌群,如大肠杆菌、厌氧菌等会趁机入侵阑尾,引发感染。细菌可直接侵入阑尾壁引起炎症,也可通过血液循环导致阑尾感染。
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部,逐渐移向脐周,约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腹痛起始位置不典型,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相对迟钝,腹痛表现可能不典型。另外,腹痛程度较为剧烈,呈持续性。
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能有恶心、呕吐等表现,呕吐一般不严重,但也有少数患者呕吐频繁。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或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表现。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如炎症较重,体温可升高达39℃甚至更高。还可能伴有乏力等全身表现。
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但也可能因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有所不同,比如盆位阑尾压痛可在耻骨联合上方,腹膜后位阑尾压痛可在腰部。
腹膜刺激征:包括腹肌紧张、反跳痛(Blumberg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这是因为阑尾化脓、坏疽,炎症刺激壁层腹膜,引起的防御性反应。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除了上述的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外,医生还会进行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等辅助判断阑尾的位置。结肠充气试验阳性是指按压左下腹时引起右下腹疼痛;腰大肌试验阳性表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多见于盲肠后位阑尾;闭孔内肌试验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多见于盆腔位阑尾。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这是因为炎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白细胞被募集到炎症部位参与防御反应。
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检查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的脓肿等情况,对于诊断有一定帮助。在超声下可看到增粗的阑尾,腔内有时可见粪石等。CT检查对于不典型的阑尾炎诊断价值较高,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的情况等。
治疗
手术治疗:一旦确诊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通常建议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复杂情况的处理可能需要开腹手术。手术的目的是切除病变的阑尾,清除感染病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如出现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非手术治疗:对于少数早期单纯性阑尾炎等有特殊情况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选用针对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等。但非手术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病情加重,仍需及时改为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穿孔率较高。因为儿童大网膜发育不全,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炎症容易扩散。所以对于儿童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腹痛情况等,加强护理,注意保持患儿的水电解质平衡等。
老年人: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临床表现不典型,往往腹痛症状不重,但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而且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所以对于老年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要详细评估其全身状况,在积极抗感染等治疗的同时,做好围手术期的管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较为特殊。随着妊娠子宫的增大,阑尾的位置会发生改变,压痛部位也会随之升高。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妊娠期其他疾病相鉴别,如妊娠期急性胆囊炎等。治疗上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早期手术对胎儿的影响相对较小。手术操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术后要加强抗感染等治疗,同时密切观察胎儿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