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的症状表现包括自发性、放射痛、温度刺激加重的尖锐性或持续性疼痛;临床检查需进行牙齿、牙髓活力、叩诊检查;病史询问要了解既往牙齿疾病史和全身健康史,这些方面综合起来有助于对牙髓炎的诊断和病情判断。
一、症状表现
1.疼痛特点
自发性疼痛:没有受到外界刺激时,牙齿会突然出现疼痛,疼痛呈阵发性发作。例如,患者可能在夜间休息时,牙齿疼痛突然加剧,这是牙髓炎比较典型的症状之一。这种疼痛的发生机制与牙髓组织内的炎症导致牙髓腔内压力升高有关,压力变化刺激牙髓神经引发疼痛。
疼痛放射:疼痛可放射至同侧的头部、面部等部位,患者往往难以准确指出疼痛的具体牙齿位置。不同年龄的患者可能对疼痛放射的感知有所不同,儿童由于神经发育特点,可能对疼痛的定位更不准确,而成年患者相对能更模糊地感知放射范围。
温度刺激加重疼痛:冷、热刺激会使疼痛明显加剧。比如,饮用冷水或食用过热的食物时,会引发剧烈疼痛。对于有龋齿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温度刺激更容易诱发牙髓炎的疼痛发作,这是因为温度变化会进一步影响牙髓腔内的压力,刺激炎症的牙髓神经。
2.疼痛性质
尖锐性疼痛:疼痛感觉较为尖锐,让患者感觉难以忍受。在牙髓炎早期,可能表现为尖锐的刺痛,随着病情发展,疼痛性质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总体仍以较为强烈的疼痛为主。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喜食过冷过热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牙髓炎尖锐疼痛的症状,因为这种饮食习惯会增加牙髓受到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损伤牙髓组织引发炎症。
持续性疼痛:炎症进一步发展时,疼痛可能转为持续性,即使刺激因素去除后,疼痛仍会持续一段时间。老年人由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牙髓炎的持续性疼痛可能更为明显,而且恢复相对较慢。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受影响,牙髓炎的持续性疼痛可能持续时间更长,且病情更容易加重。
二、临床检查
1.牙齿检查
龋齿检查:仔细检查牙齿是否存在龋齿,龋齿的深浅程度是判断牙髓炎的重要依据。如果龋齿已经接近牙髓,甚至已经穿通牙髓,那么患牙髓炎的可能性极大。儿童的龋齿由于其口腔卫生习惯相对较差等因素,更容易发展到接近牙髓的程度。例如,儿童经常吃甜食且不注意口腔清洁,龋齿进展较快,容易引发牙髓炎。
牙齿缺损检查:查看牙齿是否有外伤导致的缺损,如牙冠折裂等情况。牙冠折裂可能使细菌等病原体更容易侵入牙髓,引发牙髓炎。不同性别患者的牙齿缺损原因可能有所不同,男性可能更多与外伤等因素有关,而女性可能与一些意外磕碰等情况相关,但无论性别如何,牙齿缺损都是引发牙髓炎的潜在因素。
2.牙髓活力测试
冷诊法:用冷刺激源(如冷水枪、冷棉签等)接触患牙,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果牙髓活力正常,冷刺激会引起短暂的敏感反应;而牙髓炎患牙对冷刺激的反应是疼痛加剧,且刺激去除后疼痛仍持续一段时间。对于儿童进行冷诊法时,要注意操作的温和性,避免因刺激过强引起患儿过度紧张和不适。
热诊法:使用热刺激源(如热牙胶)接触患牙,正常牙髓对热刺激有短暂的敏感,而牙髓炎患牙对热刺激的反应是疼痛明显加剧,且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在进行热诊法时,要控制热牙胶的温度和接触时间,防止对牙齿造成过度热损伤,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牙髓对温度的耐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更加谨慎操作。
3.叩诊检查
垂直叩诊:用镊子或叩诊锤垂直叩击患牙,正常牙齿叩诊无疼痛,而牙髓炎患牙在垂直叩诊时会出现不适或疼痛。叩诊疼痛的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牙髓炎症的严重程度,炎症越重,叩诊疼痛可能越明显。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有夜磨牙习惯的患者,牙齿的牙周支持组织和牙髓可能受到更多损伤,叩诊时更容易出现异常疼痛。
三、病史询问
1.既往牙齿疾病史
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过牙齿疼痛、龋齿、牙齿外伤等情况。如果患者既往有过频繁的牙齿疼痛,尤其是类似牙髓炎的疼痛发作史,那么此次出现相关症状时更要高度怀疑牙髓炎。例如,患者既往有过因龋齿未及时治疗发展为牙髓炎的经历,再次出现牙齿疼痛等症状时,医生应重点考虑牙髓炎的可能。
对于有牙齿充填史的患者,要了解充填的时间和充填材料等情况。如果充填材料出现松动、脱落等情况,可能导致细菌再次侵入牙髓引发炎症。不同年龄的患者充填史的意义不同,儿童的乳牙充填史需要关注充填材料的耐用性和儿童的口腔卫生维护情况,因为儿童乳牙的代谢活跃,充填材料容易出现问题。
2.全身健康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全身系统性疾病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和牙髓组织的修复能力,从而影响牙髓炎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牙髓炎的病情更容易加重,炎症不易控制。老年人本身可能合并多种全身疾病,这些疾病相互影响,使得牙髓炎的诊断和治疗更为复杂。例如,老年人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牙髓炎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全身状况对手术耐受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