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眼即内斜视,分先天性、调节性、非调节性等类型,有外观、视功能等表现,靠眼科检查诊断,危害包括视觉发育、外观心理及全身健康等方面,治疗有非手术(屈光矫正、视功能训练)和手术,儿童和成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斗鸡眼在医学上称为内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根据发病原因和表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先天性内斜视:一般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可能与先天眼外肌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婴幼儿,女孩相对多见。
调节性内斜视:常与屈光不正相关,尤其是远视眼。由于远视眼患者需要过度调节来清晰视物,进而引起过度的集合,导致内斜视。常见于儿童,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后,内斜视可得到改善甚至恢复。
非调节性内斜视: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眼外肌本身的功能异常、神经支配因素等有关,一般不会因佩戴眼镜而自行矫正。
二、临床表现
外观表现:双眼黑眼球向鼻侧偏斜,看起来像两只鸡在斗眼。对于婴幼儿,可能表现为一只眼或双眼经常向内偏斜;较大儿童可能会抱怨视物有重影等情况。
视功能影响:长期的内斜视可能会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导致立体视等视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日常生活和职业选择,比如一些对立体视要求较高的职业(如飞行员、外科医生等)可能会受到限制。对于儿童来说,还可能影响其心理发育,因为外观的异常可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诊断方法
眼科检查
视力检查:通过视力表等检查方法,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屈光不正等问题。对于儿童,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儿童视力检查方法,如卡通视力表等。
眼位检查:包括角膜映光法、遮盖-去遮盖试验等。角膜映光法是通过观察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来判断眼位,若反光点位于瞳孔中央则为正位眼,若位于瞳孔鼻侧则为内斜视。遮盖-去遮盖试验可以判断是恒定性内斜视还是间歇性内斜视等情况。
散瞳验光:对于儿童尤其是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散瞳验光非常重要,通过散瞳可以麻痹睫状肌,准确测量屈光不正的度数,以判断是否存在调节因素对斜视的影响。
眼外肌功能检查:包括眼球运动检查,观察双眼各方向的运动情况,了解眼外肌的功能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某条眼外肌麻痹等情况。
四、危害与影响
对视觉发育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内斜视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双眼单视功能的发育,导致立体视等视功能缺失,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因为很多职业需要良好的立体视功能,如驾驶、艺术设计等领域。
外观影响与心理问题:外观上的斗鸡眼会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同伴的嘲笑等,从而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全身健康影响:长期的内斜视可能会导致患者头部姿势异常,如为了克服斜视带来的视物问题,可能会出现歪头、侧脸等不良姿势,长期如此可能会影响脊柱等身体部位的发育,造成脊柱侧弯等问题。
五、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屈光矫正:对于调节性内斜视,佩戴合适的眼镜是首要的治疗方法。例如,远视眼患者需要佩戴全矫的远视眼镜,通过矫正屈光不正,减少过度调节,从而矫正内斜视。对于儿童来说,需要定期复查,根据视力和眼位情况调整眼镜度数。
视功能训练:对于一些轻度的内斜视患者,可以通过视功能训练来改善。如进行融合训练、立体视训练等,通过特定的视觉训练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双眼单视功能。视功能训练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并且需要患者长期坚持训练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对于非调节性内斜视等情况,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先天性内斜视如果在1-2岁时仍不能通过非手术方法矫正,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对于其他类型的内斜视,也需要根据眼位情况、视功能发育等因素综合考虑手术时机。
手术原理:手术的原理是通过调整眼外肌的长度和附着点位置,来矫正眼位。例如,对于内斜视患者,可以通过减弱内直肌的力量或者加强外直肌的力量等方式,使双眼的眼位恢复正常。手术是一种有创操作,需要在严格的术前评估后进行,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是内斜视的高发人群,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眼部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眼位是否正常,有无视物异常等情况。一旦发现孩子有斗鸡眼的疑似表现,应及时带孩子到眼科就诊。在治疗过程中,儿童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如佩戴眼镜、进行视功能训练等。家长要督促孩子按时佩戴眼镜,并且陪同孩子进行视功能训练,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孩子克服因外观异常带来的心理问题。
成年患者:成年内斜视患者如果是后天获得性的,需要考虑原发病因。例如,一些成年患者的内斜视可能是由于脑部疾病等引起的,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在治疗内斜视时,手术是一种选择,但成年患者在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和全身评估,确保手术安全。术后也需要注意眼部的恢复情况,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护理和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