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癌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发病有年龄特点,临床表现各异,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可鉴别,治疗原则因癌种而异;子宫肌瘤是良性肿瘤,30-50岁多见,多数无症状,有症状者可药物或手术治疗,妊娠期和绝经后两者情况有不同特点。
一、疾病定义
1.子宫癌:是发生在子宫部位的一系列恶性肿瘤的统称,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等。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子宫颈癌是发生在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等密切相关。
2.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由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组成,常见于30-50岁妇女,确切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性激素水平等有关。
二、发病特点
1.年龄
子宫癌:子宫内膜癌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平均发病年龄在55岁左右;子宫颈癌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35-39岁和60-64岁。
子宫肌瘤:常见于30-50岁育龄期女性,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肌瘤多可萎缩或消退。
2.性别:两者均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
三、临床表现
1.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量一般不多;尚未绝经者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还可出现阴道排液,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有脓血性排液,恶臭。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下腹疼痛等。
子宫颈癌:早期常无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阴道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或妇科检查后出血;也可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老年患者常为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增多,可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继发症状。
2.子宫肌瘤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症状与肌瘤部位、大小和有无变性相关,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这是由于肌瘤使子宫体积增大,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并影响子宫收缩所致;下腹包块,当肌瘤较小时在腹部摸不到肿块,增大时可触及质硬、形态不规则的包块;白带增多,肌壁间肌瘤使宫腔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多,并伴有盆腔充血导致白带增多;压迫症状,肌瘤压迫膀胱可引起尿频、尿急,压迫直肠可引起便秘、里急后重等。
四、影像学及病理检查鉴别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增大,形态不规则,肌瘤呈低回声、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子宫癌超声检查可发现子宫内异常回声团块,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变部位和范围,但确诊需病理。
MRI检查:对子宫癌的分期、子宫肌瘤与子宫其他病变的鉴别有较高价值。子宫癌在MRI上可显示子宫肌层受累情况等;子宫肌瘤在MRI上表现为子宫肌层内边界清楚的结节,T1加权像呈等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
2.病理检查
子宫癌: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等,是确诊子宫癌的金标准。例如子宫内膜癌病理可分为内膜样癌、浆液性癌等不同病理类型;子宫颈癌病理可分为鳞状细胞癌、腺癌等。
子宫肌瘤:手术切除的肌瘤标本经病理检查,镜下可见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纤维,细胞大小均匀,核分裂象少见,与周围正常子宫肌层界限清楚。
五、治疗原则差异
1.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治疗方案根据肿瘤分期、患者年龄、全身状况等而定。早期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高危因素决定是否辅助放疗、化疗等;晚期患者采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子宫颈癌:根据临床分期、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或放疗,晚期患者以放疗联合化疗为主,对于适合的患者也可考虑靶向治疗等。
2.子宫肌瘤
对于无症状的肌瘤一般不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对于有症状的肌瘤可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轻、近绝经年龄或全身情况不宜手术者,常用药物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等;手术治疗包括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肌瘤切除术适用于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子宫切除术适用于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疑有恶变的患者。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妊娠期女性
子宫癌:妊娠期发现子宫癌较为罕见,处理较为复杂,需多学科协作,充分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根据孕周、肿瘤分期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可能需要提前终止妊娠并进行肿瘤治疗,对孕妇的身心和胎儿的影响较大。
子宫肌瘤:妊娠期子宫肌瘤可能发生红色变性,表现为急性腹痛、发热等,此时多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补液、止痛等对症处理,大多数经保守治疗可缓解,分娩后根据肌瘤情况再决定进一步处理。
2.绝经后女性
子宫癌:绝经后女性子宫癌需警惕,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诊断时往往可能已处于相对晚期,治疗上要考虑患者绝经后的生理状况,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时可能更多采用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但要注意药物对绝经后女性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
子宫肌瘤:绝经后子宫肌瘤多会萎缩,一般定期复查即可,但如果肌瘤不萎缩反而增大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也需要考虑手术等干预措施,要关注绝经后女性因肌瘤相关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