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前要检查评估口腔,选合适牙套类型;然后牙体预备,备后处理;接着取模制作牙套;再试戴粘固;戴牙后要注意口腔卫生、饮食和定期复查。
一、治疗前准备
1.口腔检查与评估
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包括拍摄X线片,以了解根管治疗后牙齿的剩余牙体组织情况、根尖周组织恢复状况等。不同年龄的患者,牙齿的发育情况和牙髓-牙周组织的生理特点不同,儿童的牙髓血运丰富,根尖孔未完全闭合,而成人的牙齿结构相对稳定。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需要评估其血糖控制情况,因为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关注感染控制等问题。
评估剩余牙体组织的量,如果剩余牙体组织较少,牙齿的固位和抗力会较差,需要选择合适的牙套类型;如果剩余牙体组织较多,则可选择相对简单的牙套修复方式。
2.牙套类型选择
常见的牙套类型有金属烤瓷冠、全瓷冠等。金属烤瓷冠价格相对较低,但美观性稍差,金属边缘可能会引起牙龈黑线等问题;全瓷冠美观性好,生物相容性佳,不过价格相对较高。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美观需求、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选择合适的牙套类型。例如,前牙区美观要求高的患者多会选择全瓷冠,而后牙区可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金属烤瓷冠或全瓷冠。
二、牙体预备
1.操作过程
医生使用牙科高速手机和金刚砂车针进行牙体预备。要按照一定的牙体预备标准进行操作,去除龋坏组织、无基釉等,建立良好的聚合度,一般轴面聚合度在2°-5°左右,以保证牙套有足够的固位力和适合性。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牙齿硬组织较薄,牙体预备时要更加轻柔,避免穿髓等并发症。
在牙体预备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牙周组织,避免损伤牙龈等周围组织。不同年龄患者的牙体组织硬度和弹性不同,儿童牙体组织相对较软,预备时用力要适度;成人牙体组织硬度较高,但也要避免过度切削牙体组织导致牙齿敏感等问题。
2.牙体预备后的处理
牙体预备完成后,要用生理盐水冲洗牙体预备后的牙齿,清除碎屑,然后用橡皮障隔离患牙,保持术区干燥清洁。对于有敏感症状的患者,可以在牙体预备后使用脱敏剂进行处理,缓解牙齿敏感。
三、取模与制作牙套
1.取模
通常使用弹性印模材料进行取模,如硅橡胶印模材料。要保证印模的准确性,印模要包括预备牙及其周围组织的准确形态。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可能较差,需要更加耐心地操作,确保印模质量。
取模后要及时灌制模型,模型要准确反映牙齿和周围组织的形态,以便技师根据模型制作牙套。
2.牙套制作
技师根据印模和模型进行牙套的制作。如果是全瓷冠,需要通过电脑辅助设计-电脑辅助制作(CAD-CAM)等技术进行精确制作;如果是金属烤瓷冠,则需要经过熔附等工艺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要保证牙套的适合性,牙套与预备牙的密合度要高,一般要求边缘适合性误差小于10μm。
四、牙套试戴与粘固
1.牙套试戴
将制作好的牙套戴入患者口内进行试戴。检查牙套的固位情况、咬合关系、美观情况等。如果牙套存在不合适的地方,如边缘不密合、咬合高等,需要返回技师处进行调整。对于儿童患者,试戴时要关注其舒适度和配合情况,及时调整牙套直到合适为止。
检查咬合关系时,要保证正中咬合和非正中咬合时牙套与对颌牙都有良好的接触,避免咬合创伤。不同年龄患者的咬合特点不同,儿童的咬合还在发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咬合导致牙齿移位等问题。
2.牙套粘固
试戴合适后进行粘固。使用专用的粘固剂,如树脂粘固剂等。粘固时要保证粘固剂均匀涂布在牙套内部和预备牙表面,然后将牙套准确就位。粘固后要去除多余的粘固剂,检查咬合关系和牙套的稳定性。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患有心脏病等,要关注其在粘固过程中的身体反应,确保安全。
五、戴牙后的注意事项
1.口腔卫生维护
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缝。不同年龄患者的口腔卫生维护能力不同,儿童需要家长帮助监督和指导刷牙,选择适合儿童的牙膏等口腔护理产品。
定期使用漱口水辅助清洁,漱口水可以减少口腔内的细菌数量,保持口腔清洁。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漱口水时要选择儿童专用的、不含酒精等刺激性成分的漱口水。
2.饮食注意
戴牙后短期内避免食用过硬、过粘的食物,以免导致牙套脱落或损坏。例如,避免咬坚果、啃甘蔗等过硬的食物,避免吃口香糖、糯米制品等过粘的食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其饮食,防止因不当饮食导致牙套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逐渐恢复正常饮食,但也要注意保护牙套,避免长期咀嚼过硬食物导致牙套磨损等问题。
3.定期复查
患者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一般建议戴牙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等定期复查。复查时医生会检查牙套的情况、牙齿的健康状况等。儿童患者由于牙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复查间隔可能相对较短,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牙套是否有松动、破损等情况,以及牙齿周围组织是否有异常,如牙龈红肿、出血等,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