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急腹症,由阑尾管腔阻塞和细菌入侵等引起,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等症状和右下腹压痛等体征,通过血常规、影像学检查诊断,需与多种疾病鉴别,治疗分手术和非手术,小儿、妊娠期、老年患者有特殊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阑尾急性炎症性改变。
二、病因
1.阑尾管腔阻塞:这是最常见的病因。淋巴滤泡增生是儿童急性阑尾炎的主要病因,而粪石是成年人急性阑尾炎的常见病因,此外,异物、炎性狭窄、食物残渣、蛔虫等也可引起阑尾管腔阻塞。当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阻碍阑尾动脉血流,造成阑尾缺血,进而引发感染。
2.细菌入侵: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内部细菌繁殖,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黏膜上皮并使黏膜形成溃疡,细菌穿过溃疡的黏膜进入阑尾肌层。阑尾壁间质压力升高,进一步阻碍动脉血流,造成阑尾缺血坏死。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典型的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不同类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特点有所差异,如单纯性阑尾炎表现为轻度隐痛;化脓性阑尾炎呈阵发性胀痛和剧痛;坏疽性阑尾炎呈持续性剧烈腹痛;穿孔性阑尾炎因阑尾腔压力骤减,腹痛可暂时减轻,但出现腹膜炎后,腹痛又会持续加剧。
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能有厌食、恶心、呕吐等表现,但程度较轻。有的病例可能发生腹泻,这与阑尾炎症刺激结肠有关。盆腔位阑尾炎时,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可引起排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全身症状:早期有乏力、发热等表现,体温多在38℃左右。炎症加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体温可达到39℃或40℃。如发生门静脉炎,可出现黄疸等症状。
2.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但压痛位置可随阑尾位置的不同而变化,如盲肠后位阑尾压痛在右侧腰部,盆腔位阑尾压痛在耻骨联合上方等。
腹膜刺激征:包括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等情况。
右下腹包块:如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右下腹可触及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
四、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白细胞计数可在(10-20)×10/L之间,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0.75-0.85左右,若发生穿孔,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可达20×10/L以上。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有助于鉴别诊断,尤其适用于妊娠期、小儿及肥胖患者的急性阑尾炎的诊断。
CT检查:对于诊断复杂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有较高的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固定压痛等表现结合血常规等检查多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多有溃疡病史,突发上腹部剧痛,迅速蔓延至全腹,腹膜刺激征明显,肝浊音界消失,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等可资鉴别。
右侧输尿管结石:多表现为突发的右下腹阵发性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可向会阴部、外生殖器放射,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尿管结石。
妇产科疾病:对于女性患者,需与右侧输卵管妊娠破裂、急性输卵管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输卵管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阴道流血等表现,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急性输卵管炎多见于育龄女性,有脓性白带等表现,妇科检查附件区有明显压痛等。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常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腹痛先位于脐周或上腹部,逐渐转移至右下腹,但压痛部位偏内侧,范围不太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而变化。
六、治疗
1.手术治疗:绝大多数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应早期施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2.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及急性阑尾炎的早期阶段,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等情况。可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观察病情变化,如炎症加重仍需及时手术。
七、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小儿急性阑尾炎:小儿大网膜发育不全,不能起到足够的保护作用,病情发展较快且较重。小儿急性阑尾炎穿孔率较高,并发症和死亡率也较高。诊断较为困难,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一旦怀疑应尽早手术。
2.妊娠期急性阑尾炎:妊娠中晚期子宫增大,阑尾位置改变,腹痛和压痛部位不典型。妊娠期急性阑尾炎炎症不易控制,易引起流产或早产,威胁母子生命安全。治疗以早期手术为主,围术期需加用黄体酮等保胎治疗,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抗生素。
3.老年急性阑尾炎:老年患者阑尾壁变薄,血管硬化,易发生穿孔和坏疽。老年急性阑尾炎临床表现不典型,腹痛程度较轻,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升高不明显,易延误诊断和治疗。治疗原则上应早期手术,同时注意处理老年患者的并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