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白内障需从多方面入手,一是避免紫外线过度暴露,不同人群采取如儿童戴防护太阳镜、成年人戴帽涂防晒等措施;二是控制基础疾病,糖尿病患者要遵医嘱控血糖,高血压患者要坚持服降压药稳血压;三是合理饮食,多吃富含抗氧化剂和叶黄素的食物;四是戒烟限酒,吸烟者尽量戒烟,饮酒要适量;五是定期眼部检查,一般人群35-40岁后定期查,高危人群更频查,检查项目包括视力、眼压、晶状体等。
一、避免紫外线过度暴露
1.原理:紫外线长期照射会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晶状体纤维蛋白变性,从而引发白内障。
2.不同人群措施
儿童:儿童的晶状体对紫外线更为敏感,在户外活动时,应选择佩戴具有良好紫外线防护功能的儿童太阳镜,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成年人:日常外出可选择戴宽边帽子、太阳帽等遮挡阳光,同时使用防晒系数(SPF)合适的防晒霜涂抹暴露的皮肤和眼部周围,但需注意眼部周围皮肤较薄,选择温和无刺激的防晒产品。
老年人:本身晶状体代谢功能有所下降,更要注意避免紫外线暴露,可通过佩戴遮阳伞下的帽子、合适的太阳镜等方式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伤害。
二、控制基础疾病
1.糖尿病
原理: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时,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增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几率。
控制措施: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mmol/L以下。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其他疾病,在控制血糖时需更加谨慎,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因为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危害可能更大,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放宽血糖控制的严格程度,但以不出现明显高血糖症状和并发症为目标。
2.高血压
原理:高血压会使眼部血管压力升高,影响晶状体的血液供应,长期可导致晶状体营养障碍,增加白内障发生风险。
控制措施: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一般收缩压应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可选择长效降压药物,平稳控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对眼睛血管的影响。
特殊人群:老年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较差,在降压过程中要注意缓慢降压,避免血压骤降导致脑部及眼部供血不足等情况。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变化和身体耐受情况调整降压方案。
三、合理饮食
1.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
原理:抗氧化剂可以中和体内的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晶状体的氧化损伤。例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
具体食物及摄入:
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柚子等)、草莓、猕猴桃等含量丰富,成年人每天可摄入约100mg的维生素C,可通过每日食用一定量的上述水果来获取。
维生素E:坚果(如杏仁、核桃等)、橄榄油等食物中含量较高,成年人每天可摄入14mg左右的维生素E,可适当食用坚果等作为补充,但要注意控制量,因为坚果热量较高,避免因过量摄入导致体重增加等问题。
2.富含叶黄素的食物
原理:叶黄素是晶状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过滤蓝光,保护晶状体免受蓝光损伤。
具体食物及摄入:绿色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蓝等)、玉米等食物中富含叶黄素,成年人可通过每天食用一定量的绿色蔬菜来补充叶黄素,例如每天食用200-300g的菠菜等蔬菜。
四、戒烟限酒
1.吸烟
原理: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害眼部血管,影响晶状体的营养供应,同时增加氧化应激反应,促进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对不同人群影响
成年人:吸烟者应尽量戒烟,戒烟可降低白内障的发病风险。对于已经患有白内障的吸烟者,戒烟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青少年: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会增加未来患白内障的风险,应避免吸烟行为,同时家长要引导青少年远离烟草,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2.饮酒
原理: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影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同时酒精的代谢产物可能对晶状体产生不良影响,增加白内障发生几率。
摄入限制:成年人应适量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对于有眼部疾病家族史或本身眼部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应更加严格限制饮酒量,甚至最好戒酒。
五、定期眼部检查
1.检查频率
一般人群:35-40岁左右应进行一次眼部全面检查,包括晶状体检查等,之后每1-2年复查一次。
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接触紫外线工作的人群(如渔民、环卫工人等)、有白内障家族史的人群等,应每半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白内障相关的眼部变化,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检查项目
主要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晶状体检查(如裂隙灯检查晶状体情况)等。通过这些检查可以早期发现晶状体是否出现混浊等白内障相关的异常情况,对于早期预防和干预白内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裂隙灯检查可以清晰观察晶状体的形态、透明度等,及时发现早期白内障的细微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