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2+指尿常规检见较多红细胞,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有剧烈运动、女性生理期;病理性包括泌尿系统结石(肾、输尿管、膀胱结石)、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肾小球疾病(肾炎)、肿瘤(肾癌、膀胱癌)。需进一步检查诊断,不同人群有注意事项,儿童要排生理因素、问症状;女性生理期需说明,非生理期查泌尿感染等;老年人要考虑多种病、结合基础病检查。
一、尿潜血2+的含义
尿潜血2+是指在尿常规检查中发现尿液中有红细胞存在,用“+”表示阳性,2+说明尿中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但这并不直接等同于肉眼可见的血尿,还需要结合进一步检查来明确原因。
二、常见导致尿潜血2+的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
对于健康人群,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尿潜血2+。例如长跑、打篮球等高强度运动后,由于肾脏受到震动、血管通透性改变等原因,可能导致少量红细胞进入尿液。一般经过休息,再次复查尿常规,尿潜血可能转为阴性。
青少年群体在参加体育活动后更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的身体对剧烈运动的适应相对较弱,年龄较小的儿童在过度运动后也可能出现该现象,需要适当休息并观察后续尿常规变化。
2.女性生理期:女性在生理期时,经血可能会污染尿液,从而导致尿常规检查中出现尿潜血2+。这种情况在女性群体中较为常见,特别是在生理期前后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特别说明,避免误判为病理性因素。
(二)病理性因素
1.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肾结石在移动过程中可能损伤尿路黏膜,导致红细胞渗出,从而出现尿潜血2+。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肾结石,中年人群相对多见,但儿童也有因代谢等因素患肾结石的情况。结石引起的尿潜血通常还可能伴有腰痛等症状,疼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不同程度。
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和膀胱结石也会引起尿潜血2+。输尿管结石可能导致输尿管痉挛,引起肾绞痛,同时损伤黏膜出血;膀胱结石则可能刺激膀胱黏膜,导致出血,出现尿潜血阳性。
2.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膀胱炎时,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出血现象,从而导致尿潜血2+。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膀胱炎,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患膀胱炎,尤其是育龄期女性。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尿潜血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肾盂肾炎:肾盂肾炎是上尿路感染,除了有尿潜血2+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腰痛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患肾盂肾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需要引起重视。
3.肾小球疾病
肾小球肾炎:如IgA肾病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以及继发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的肾小球肾炎。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滤过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2+。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中IgA肾病相对多见,而糖尿病引起的肾小球病变多见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肾小球肾炎则好发于育龄期女性。肾小球肾炎引起的尿潜血往往还可能伴有蛋白尿、水肿等表现,水肿可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波及全身。
4.泌尿系统肿瘤
肾癌:多见于中老年人,肾癌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血尿,也可表现为尿潜血2+。随着肿瘤的生长,可能还会出现腰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膀胱癌:也是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表现为尿潜血2+。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当发现尿潜血2+时,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例如,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肾功能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有助于评估肾小球功能及是否存在蛋白尿等情况;对于可疑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尿液细菌培养等检查;如果怀疑肾小球疾病可能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等有创检查来明确病理类型。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出现尿潜血2+时,家长需要格外重视。首先要排除生理性因素,如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等情况。同时要详细询问儿童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尿痛、尿频、腰痛等。因为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所以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一般情况,及时带儿童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泌尿系统疾病,如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肾小球疾病等,早期干预治疗。
(二)女性
女性在生理期时出现尿潜血2+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干扰情况,此时需要向医生说明生理期情况。而对于非生理期出现尿潜血2+的女性,要注意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等情况,特别是育龄期女性要关注是否有妇科疾病累及泌尿系统等情况,同时在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时要告知医生自己的月经史等情况。
(三)老年人
老年人出现尿潜血2+时,要考虑多种可能的病理性因素,如泌尿系统肿瘤、前列腺增生等。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典型,所以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同时要关注老年人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例如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可导致尿潜血等情况,所以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泌尿系统疾病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