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症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中枢性尿崩症由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AVP缺乏,有遗传性(基因异常)、特发性(可能自身免疫)、获得性(肿瘤、颅脑损伤、感染等);肾性尿崩症因肾脏对AVP不敏感或浓缩功能障碍,分遗传性(基因缺陷,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男性)和获得性(药物、电解质紊乱、肾脏疾病等)。
一、尿崩症的病因
(一)中枢性尿崩症
1.遗传性因素
部分中枢性尿崩症与遗传有关,存在相关的基因突变。例如,编码精氨酸加压素(AVP)前体的AVP-NPⅡ基因、编码AVP受体2(AVPR2)的基因等发生突变时,可能导致中枢性尿崩症。在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中,这类基因突变的概率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均可患病,遗传方式多样,如X连锁隐性遗传等。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及后代的相关症状,因为遗传因素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可能在较年轻时就出现症状。
2.获得性因素
肿瘤:下丘脑-垂体部位的肿瘤是常见的获得性中枢性尿崩症病因。例如颅咽管瘤、垂体腺瘤等肿瘤,可压迫下丘脑-神经垂体,影响AVP的合成、储存或释放。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肿瘤的生长会逐渐破坏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结构,男性和女性患病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肿瘤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基因易感性、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存在一定关联。长期暴露于某些致癌因素(如辐射等)的人群,患下丘脑-垂体肿瘤进而引发中枢性尿崩症的风险可能增加。
颅脑损伤:头部外伤、手术等颅脑损伤情况可能损伤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例如严重的车祸导致的头部外伤,或垂体瘤手术过程中对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的影响。不同年龄均可发生,尤其是有颅脑损伤或相关手术史的人群,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风险无明显差异,但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和手术操作的精细程度等会影响尿崩症发生的可能性。
感染性疾病: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可累及下丘脑-神经垂体,导致AVP分泌不足。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与个体的免疫力有关,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从而增加患由感染性疾病引发中枢性尿崩症的风险。
(二)肾性尿崩症
1.遗传性肾性尿崩症
主要是由于编码AVPR2的基因或水通道蛋白2(AQP2)基因发生突变所致,遗传方式主要为X连锁隐性遗传,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该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就会表现出症状;女性为携带者时可能不发病或症状较轻。在家族中有肾性尿崩症患者的男性后代,需警惕遗传因素导致的肾性尿崩症,这类患者从幼年时期可能就会出现多尿等症状。
2.获得性肾性尿崩症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肾性尿崩症,如锂盐,长期使用锂盐进行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影响肾脏对AVP的反应,导致肾性尿崩症。不同年龄均可发生,长期服用锂盐等可能导致肾性尿崩症的药物的人群,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和尿液情况。老年人由于肾功能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在使用这类药物时更需谨慎,因为药物对肾脏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电解质紊乱:严重的低钾血症、高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可影响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功能,导致肾性尿崩症。例如长期腹泻导致低钾血症的患者,或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引起高钙血症的患者。不同年龄均可发生,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与个体的营养状况、基础疾病等有关。儿童若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进而引发肾性尿崩症;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如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等,也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
肾脏疾病:某些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等,可损害肾脏的浓缩功能,导致肾性尿崩症。不同年龄均可患病,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个体的生活方式(如是否有长期憋尿、泌尿系统感染史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可并发肾脏病变)等因素有关。患有慢性肾盂肾炎的患者,由于炎症长期损伤肾脏,逐渐可能出现肾性尿崩症的表现;多囊肾患者随着囊肿的增大,会压迫肾组织,影响肾脏功能,导致肾性尿崩症的发生。
二、尿崩症的分类
(一)中枢性尿崩症
是由于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引起AVP缺乏所致。根据病因又可分为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病因不明)、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由基因异常导致)、获得性中枢性尿崩症(由肿瘤、颅脑损伤、感染等因素引起)。特发性中枢性尿崩症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患者体内可能存在针对下丘脑-神经垂体的自身抗体,破坏相关结构导致AVP分泌不足。遗传性中枢性尿崩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通过基因检测可明确相关基因突变情况。获得性中枢性尿崩症则是由外界因素导致下丘脑-神经垂体结构或功能受损。
(二)肾性尿崩症
是由于肾脏对AVP不敏感或肾脏浓缩功能障碍所致。分为遗传性肾性尿崩症和获得性肾性尿崩症。遗传性肾性尿崩症主要由基因缺陷引起,如X连锁隐性遗传的AVPR2基因或AQP2基因缺陷。获得性肾性尿崩症可由药物、电解质紊乱、肾脏疾病等多种因素引起,药物导致的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药物干扰了肾脏对AVP的反应;电解质紊乱破坏了肾脏正常的离子环境,影响水的重吸收;肾脏疾病则是直接损害了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使其不能正常浓缩尿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