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旁疝是肠造口术后腹腔脏器或组织通过造口周围薄弱区突出形成,有解剖、组织愈合等发病机制,具局部肿块、不适及全身感染等表现,受年龄、基础疾病、造口相关因素影响,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CT等诊断,分非手术(用腹带)和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1.解剖因素:造口部位的腹壁结构被破坏,正常的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例如,在进行肠造口手术时,需要分离腹壁组织,术后造口周围的组织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薄弱区。随着时间推移,腹腔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等情况时腹腔内压力升高),腹腔内的脏器就容易通过造口周围的薄弱区域突出形成疝。
2.组织愈合相关因素:造口术后局部组织的愈合方式可能影响腹壁的强度。一般来说,造口周围组织的瘢痕形成等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的韧性和强度下降,使得其难以承受正常的腹腔内压力,从而增加了造口旁疝发生的风险。
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肿块:患者在造口周围可发现可复性的肿块,站立、行走、咳嗽等腹压增加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且难以完全回纳。
不适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造口周围有牵拉感、胀痛等不适,尤其是在腹压增加时症状可能更明显。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即突出的脏器或组织被卡住不能回纳,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情况较为危急,需要紧急处理。
2.全身表现:一般早期全身表现不明显,当疝内容物发生嵌顿、绞窄时,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人群体相对更易发生造口旁疝。老年人的腹壁组织相对薄弱,且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导致长期咳嗽、便秘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腹腔内压力,从而增加了造口旁疝的发病风险。
2.基础疾病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长期咳嗽,导致腹腔内压力反复升高,对造口周围的腹壁组织产生持续的压力作用,容易引发造口旁疝。
便秘:长期便秘的患者,排便时需要用力,这会使腹腔内压力升高,长期的高腹压状态会增加造口旁疝的发生几率。
前列腺增生:男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排尿困难,需要用力排尿,也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进而增加造口旁疝的发病风险。
3.造口相关因素:造口的位置、造口的类型等也与造口旁疝的发生有关。例如,造口位于腹直肌外的患者相对腹直肌内的患者发生造口旁疝的风险可能更高;一些特殊类型的造口手术方式等也可能影响造口旁疝的发生概率。
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可以观察到造口周围是否有肿块,触诊时了解肿块的质地、能否回纳等情况。同时,还会检查患者的腹压变化对肿块的影响等。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造口周围的组织结构,判断是否存在疝以及疝内容物的情况,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通过超声可以观察到腹腔内的脏器是否突出到造口周围的皮下组织等区域。
CT检查:能够更详细地显示腹壁的结构以及疝内容物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一些复杂的造口旁疝情况,CT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较小的、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造口旁疝,可考虑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包括使用腹带等,腹带可以提供一定的压力,限制疝内容物的突出,缓解症状。但非手术治疗并不能治愈造口旁疝,主要是用于缓解症状和延缓病情进展,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暂不适宜手术的患者。
2.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造口旁疝的主要有效方法。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的缺损,将突出的疝内容物回纳腹腔,并加强造口周围的腹壁结构。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近年来逐渐发展的腹腔镜手术等。手术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疝的大小、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对于身体状况较好、疝较大或有症状的患者,一般建议积极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造口旁疝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需要在病情稳定时进行手术,控制呼吸道感染等情况;对于便秘的老年患者,术前要调整肠道功能,避免因术后排便用力而影响手术效果或导致复发。术后要加强护理,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且免疫力相对较低。
2.儿童患者(虽然造口旁疝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儿童患者的腹壁组织更加娇嫩,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特别小心。诊断时要选择对儿童损伤较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等。治疗上,手术要更加精细,术后要特别注意儿童的护理,防止患儿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防止疝复发。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手术和术后恢复可能会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定期进行随访观察。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治疗造口旁疝时,要考虑到妊娠等特殊情况对病情的影响。如果患者有妊娠计划或处于妊娠期,造口旁疝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孕期随着子宫增大,腹腔内压力升高,可能会加重造口旁疝的病情,需要在妇产科和外科医生的共同评估下制定合适的管理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孕期采取适当的措施缓解症状,待产后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