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炎切除术后需从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切口情况)、体位与活动、饮食护理、管道护理(如有)、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护理,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一、术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所有阑尾炎切除术后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一般每30分钟-1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例如,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3℃,若患者体温超过38.5℃,需警惕感染等情况;脉搏正常范围是60-100次/分钟,呼吸正常范围是12-20次/分钟,血压收缩压正常范围是90-139mmHg,舒张压正常范围是60-89mmHg。对于儿童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体温正常范围稍宽,脉搏、呼吸相对更快,需依据儿童年龄阶段准确判断。
老年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更要加强监测,因为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对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下降,生命体征的微小变化可能提示严重问题。
2.切口情况观察:
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若发现切口敷料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敷料,并记录渗血、渗液的量、颜色等情况。对于有引流管的患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正常引流液一般逐渐减少且颜色变浅。比如,正常术后早期引流液可能为淡红色,量逐渐减少;若引流液为大量血性或脓性,需及时报告医生。不同年龄患者切口愈合能力不同,儿童切口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注意观察,老年患者切口愈合能力下降,更易发生切口感染等情况。
二、体位与活动
1.术后体位:
患者麻醉清醒后,若病情允许,可采取半卧位。半卧位有利于腹腔引流,使炎症局限,减轻中毒症状,同时也可减轻腹壁张力,缓解疼痛。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病情和耐受情况合理安置体位,确保呼吸通畅和舒适。
老年患者半卧位时要注意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可适当调整床头高度,保证患者舒适且安全。
2.活动指导:
术后早期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一般术后6小时-24小时,根据患者情况可协助患者在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床边站立、行走。早期活动可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协助下进行适当活动,活动量根据患儿耐受程度调整;老年患者活动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发生意外。例如,术后第1天可在床边少量行走,每次3-5分钟,逐渐增加活动时间和距离。
三、饮食护理
1.术后早期饮食:
术后需禁食、禁饮一段时间,待胃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可给予少量温开水,若无不适,可进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随着病情恢复,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粥、面条等,然后再过渡到普食。不同年龄患者恢复饮食的时间和饮食种类有所差异,儿童患者恢复饮食更需谨慎,要根据其胃肠功能恢复情况逐步添加饮食;老年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相对较慢,饮食过渡要更缓慢。例如,儿童术后肛门排气后可先给予少量温开水,观察无异常后再给予少量米汤;老年患者术后肛门排气后先给予少量温开水,间隔1-2小时后若无不适,再给予少量藕粉等流质饮食。
饮食应遵循从少到多、从稀到稠的原则。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
四、管道护理(如有引流管)
1.固定与观察: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脱落。观察引流管的通畅情况,定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固定好引流管,防止患儿因哭闹等原因导致引流管脱出;老年患者皮肤松弛,固定引流管时要更加牢固。例如,每天记录引流液量,若引流液量突然增多或减少,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如从清亮变为浑浊,需及时报告医生。
2.更换与护理:
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更换引流袋等,一般根据引流情况定期更换。更换时要注意防止感染。儿童患者在进行管道护理时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患儿不适和损伤;老年患者皮肤脆弱,更换管道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防止损伤皮肤。
五、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出血:
观察患者有无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出血表现。若出现上述情况,需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对于儿童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面色等,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要重视细微的变化;老年患者本身可能有基础疾病,出血后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要加强监测。
2.切口感染:
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若发生切口感染,要及时协助医生进行切口换药等处理。儿童患者切口感染后愈合相对较快,但也需积极处理;老年患者切口感染愈合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感染加重。
3.肠粘连:
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呕吐等肠粘连表现。鼓励患者早期活动,预防肠粘连的发生。儿童患者早期活动可有效预防肠粘连,老年患者活动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一旦出现肠粘连表现,要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六、心理护理
1.不同人群心理特点:
儿童患者术后可能因手术创伤、陌生环境等产生恐惧、焦虑心理,家长要多陪伴、安抚患儿,医护人员可通过温和的态度、简单的游戏等方式缓解患儿的紧张情绪。例如,用绘本、玩具等转移患儿注意力。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恢复的担忧等产生焦虑、抑郁心理,要多与老年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告知其疾病恢复的一般过程,增强其康复信心。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采取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措施,营造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