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肿瘤恶性属于癌,其有多种病理类型,如上皮性癌(包括浆液性癌、黏液性癌等)、生殖细胞肿瘤中的恶性畸胎瘤、性索间质肿瘤中的恶性颗粒细胞瘤等。诊断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等,治疗有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不同人群患卵巢恶性肿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年轻女性需权衡生育与治疗,中老年女性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及早期症状不典型,有家族史人群需密切监测并可考虑预防性手术。
一、卵巢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及特点
1.上皮性卵巢癌
浆液性癌:占卵巢上皮性癌的大部分,多为双侧发生,肿瘤组织呈乳头状生长,镜下可见癌细胞排列成复杂的乳头状结构,细胞核异型性明显,有较高的侵袭性,容易发生腹腔内播散转移。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等可能相关,例如有BRCA基因突变的人群患浆液性卵巢癌的风险显著升高。
黏液性癌:通常单侧多见,肿瘤体积往往较大,切面多为多房性,囊内充满黏液,镜下可见柱状黏液上皮,细胞异型性相对浆液性癌可能稍低,但也具有侵袭周围组织和转移的能力,发病年龄相对较广,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等可能与黏液性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
2.生殖细胞肿瘤
恶性畸胎瘤:多见于年轻女性,尤其是青少年,肿瘤由多胚层组织构成,恶性程度较高,常含有外胚层、中胚层及内胚层组织的恶性成分,如未成熟的神经组织等,容易通过血行和淋巴转移,病情进展较快,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3.性索间质肿瘤
恶性颗粒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肿瘤细胞可分泌雌激素,导致患者出现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内分泌症状,镜下可见颗粒细胞呈环绕空腔排列的Call-Exner小体,具有一定的侵袭性,能够转移至盆腔、腹腔及远处器官。
二、卵巢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筛手段,可发现卵巢肿块的大小、形态、囊实性等情况;CT及MRI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有无转移灶,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等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CT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是否侵犯盆腔壁、肠道等周围组织,MRI对于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在评估盆腔内转移淋巴结等方面更具优势。
肿瘤标志物检测:CA125是卵巢上皮性癌常用的标志物,在浆液性癌等中往往明显升高,但在一些良性疾病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情况下也可能轻度升高,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AFP对于生殖细胞肿瘤中的卵黄囊瘤等有特异性诊断价值;雌激素对于恶性颗粒细胞瘤等性索间质肿瘤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病理活检:通过腹腔镜下取卵巢组织活检或者腹腔穿刺抽取腹水找癌细胞等方式获取病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良恶性,这是确诊卵巢恶性肿瘤的金标准。
2.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早期患者可行全面分期手术,包括盆腔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等;晚期患者则行肿瘤细胞减灭术,尽可能切除原发灶及转移灶,使残余肿瘤病灶直径小于1cm,以提高术后化疗等治疗的效果。
化疗:是卵巢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术后患者,根据病理分期、病理类型等决定是否进行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如TC方案(紫杉醇+卡铂)等,通过化疗可以杀灭术后残留的癌细胞,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对于复发的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也需要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靶向治疗:近年来针对卵巢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也逐渐开展,例如针对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以使用PARP抑制剂等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DNA修复机制,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但靶向治疗需要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以选择合适的患者。
三、不同人群患卵巢恶性肿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
年轻女性患卵巢恶性肿瘤时,由于其生殖需求等因素,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重保留生育功能的可能性,但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可能需要权衡生育与生命安全的关系。例如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的未成熟畸胎瘤,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在满足一定手术及病理条件下可考虑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再辅以化疗等治疗,但需要密切随访,因为存在复发及对侧卵巢发生肿瘤的可能。同时,年轻女性患卵巢恶性肿瘤时,心理压力往往较大,需要心理医生等的介入,帮助其缓解焦虑情绪,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2.中老年女性
中老年女性患卵巢恶性肿瘤时,可能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可能影响。例如在使用化疗药物时,需要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中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相对减退,需要调整化疗药物的剂量等。同时,中老年女性患卵巢恶性肿瘤时,早期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如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肿块、月经紊乱等非特异性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3.有家族史人群
对于有卵巢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携带BRCA基因突变等高危遗传因素的人群,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可以通过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方式早期发现卵巢病变。例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建议从较年轻的年龄开始(如30-35岁左右)就进行密切的卵巢监测,必要时可考虑预防性卵巢输卵管切除手术,以降低患卵巢恶性肿瘤的风险,但手术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意愿、年龄等因素,因为预防性手术会影响患者的内分泌功能等,对于未育女性来说可能会导致提前进入更年期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