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状结肠炎早期有消化系统和全身等多方面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胀痛或绞痛,排便前明显便后缓解;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糊状便等的腹泻;带有少量黏液的黏液便。全身症状有37.5℃-38℃左右的低热,少数中度发热;全身乏力,精力不济。还可有里急后重感,即便意频繁却解不尽。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的患者,各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
特点:乙状结肠炎早期腹痛多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一般在排便前疼痛较为明显,排便后可有所缓解。例如,有研究表明,约60%-80%的乙状结肠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个体差异较大,与炎症刺激乙状结肠肠壁,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有关。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腹痛表现可能相对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腹部不适、哭闹等,需要家长仔细观察。而老年患者由于感觉神经相对不敏感,腹痛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不能忽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相关的腹痛症状,乙状结肠炎患者中这类人群可能因生活方式因素导致早期腹痛症状更易被触发。
病史:有肠道既往病史的人群,如曾有过肠道感染等情况,发生乙状结肠炎时早期腹痛症状可能更早出现或症状相对更明显。
2.腹泻
表现:早期腹泻症状可轻可重,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为稀便、糊状便,严重时可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研究显示,约70%-90%的乙状结肠炎患者会有腹泻表现,这是由于炎症导致乙状结肠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调,肠黏膜受损,水分和电解质吸收减少,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腹泻。
年龄因素:儿童乙状结肠炎患者腹泻可能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需密切关注腹泻频率和量。老年患者腹泻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机体调节功能相对较弱。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进食过多辛辣刺激食物等,会加重肠道负担,使乙状结肠炎患者早期腹泻症状加重。
病史:有肠道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肠道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发生乙状结肠炎时腹泻症状可能更复杂,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评估。
3.黏液便
情况:乙状结肠炎早期可出现黏液便,大便中带有少量黏液,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乙状结肠黏膜,使其分泌黏液增加。黏液便可能单独出现,也可与腹泻、腹痛等症状同时存在。例如,通过肠镜检查等可以发现乙状结肠黏膜有炎症改变,导致黏液分泌异常增多而出现黏液便。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患者出现黏液便时,处理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出现黏液便需考虑是否为感染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肠道炎症,而老年患者则要警惕肠道肿瘤等其他病变同时存在的可能。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肠道炎症,使黏液便的情况更明显,乙状结肠炎患者应尽量避免这些不良生活方式。
病史: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的人群,发生乙状结肠炎时黏液便可能是原有病情活动的表现,需要结合既往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程度:部分乙状结肠炎早期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左右,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中度发热。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研究发现,约10%-20%的乙状结肠炎患者早期会出现发热症状。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发热时需特别注意,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低热也可能提示感染等情况,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老年患者发热可能意味着炎症反应相对较重,或者合并有其他感染性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乙状结肠炎患者更容易出现发热等全身炎症反应,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病史:有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乙状结肠炎时发热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加重有关,需要综合考虑既往病史进行诊断和治疗。
2.乏力
表现:早期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精力不济,这与肠道炎症导致机体消耗增加、营养吸收不良以及炎症因子影响有关。例如,炎症反应会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消耗大量能量,同时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导致患者出现乏力症状。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乏力可能影响其正常的活动和生长,需要家长关注孩子的活动量和精神状态。老年患者乏力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照顾,帮助其进行适当的活动和营养补充。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会加重乏力感,乙状结肠炎患者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等,以缓解乏力症状,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
病史: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乙状结肠炎时乏力症状可能更明显,因为原有疾病已使机体处于消耗状态,再加上乙状结肠炎的影响,乏力会进一步加重。
三、其他症状
1.里急后重感
含义:患者有便意频繁,但排便时又解不尽的感觉,这是由于炎症刺激乙状结肠直肠部位,导致直肠感受器敏感性增高所致。大约30%-50%的乙状结肠炎早期患者会出现里急后重感,给患者带来不适,影响生活质量。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里急后重感可能表达不清晰,需要通过观察其排便行为等方式来判断,如频繁蹲厕所但每次排便量少等情况。老年患者里急后重感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或者合并有直肠部位的其他病变,需进一步检查。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肠道功能,使乙状结肠炎患者里急后重感等症状加重,患者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病史:有精神心理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乙状结肠炎时里急后重感等症状可能与精神因素和肠道炎症相互影响有关,需要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