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血糖高需确认检测结果准确性并进一步检查评估,然后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三大营养素、少食多餐)和运动锻炼(选合适方式和时间),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若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糖未达理想目标则需考虑药物治疗,1型糖尿病等常需相应药物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不达标需胰岛素治疗。
一、首次发现血糖高的应对措施
1.确认检测结果准确性
首先应再次复查血糖,因为一次血糖检测异常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检测前饮食、情绪等。可以选择空腹血糖(空腹状态至少8小时未进食)、餐后2小时血糖等不同检测方式。若多次检测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糖尿病典型症状,高度怀疑糖尿病。
对于没有典型症状,但血糖值达到上述标准的,需改日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
2.进一步检查评估
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一般在4%-6%。如果糖化血红蛋白≥6.5%,也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
同时可进行胰岛功能检查,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判断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还是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对于儿童、青少年首次发现血糖高,还要考虑是否为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如MODY等特殊类型糖尿病),需要完善相关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排查。
另外,还需检查血脂、肝肾功能等,因为高血糖常与脂代谢紊乱、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存,了解这些指标有助于全面评估病情。
二、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调整
控制总热量: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活动量等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例如,对于成年男性,轻体力活动者,每日总热量可按每公斤体重25-30kcal计算;女性轻体力活动者可按每公斤体重25kcal左右计算。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控制总热量,避免影响正常生长。
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比例: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50%-60%,优先选择粗粮,如燕麦、糙米等,避免精制糖及高糖食物,如糖果、甜饮料等;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5%-20%,可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奶制品等;脂肪占总热量的20%-30%,选择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鱼油等,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
少食多餐:可将一日三餐分为5-6餐,这样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避免餐后血糖过高。
2.运动锻炼
选择合适运动方式: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对于儿童患者,可选择趣味性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每天运动时间建议不少于30分钟。成年患者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一般为每分钟60-100米),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2-3次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上肢力量练习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运动时间选择:运动时间最好选择在餐后1-2小时进行,此时血糖相对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同时要避免在空腹时运动,以防发生低血糖。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血糖高需要特别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高血糖可能影响儿童的身高、体重增长以及智力发育等。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严格控制糖分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家长要监督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垃圾食品。运动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运动,鼓励其坚持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安全,避免受伤。同时,要定期监测儿童的血糖、身高、体重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和生活干预方案。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血糖高时,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较差,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要更加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运动时要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等,运动时间不宜过长,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要注意易于消化,保证营养的同时控制糖分摄入,且要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等情况(虽然这里未提及药物,但生活方式干预也需考虑肝肾功能对饮食等的代谢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因为高血糖的长期管理可能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心理压力,要给予心理支持。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发现血糖高,即妊娠糖尿病。在饮食方面,要在保证胎儿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基础上控制血糖。需要由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既要满足胎儿生长需求,又要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等,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摔倒等情况。同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妊娠期高血糖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如导致巨大儿、胎儿畸形等,还可能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要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四、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
1.药物治疗的判断标准
如果通过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糖仍不能达到理想控制目标(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则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绝对缺乏,一经诊断通常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血糖仍控制不佳,也可能需要胰岛素治疗。
儿童糖尿病患者,尤其是1型糖尿病,几乎都需要胰岛素治疗来维持血糖稳定,促进生长发育。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也需要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因为口服降糖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