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由牙菌斑微生物引发,病因有牙菌斑等局部促进因素和全身因素,临床表现有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等,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检查诊断,治疗包括基础治疗、手术治疗等,预防需保持良好口腔卫生、纠正不良习惯等。
一、牙周炎的定义
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慢性炎症,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它是由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会逐渐破坏支持牙齿的牙周组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二、牙周炎的病因
1.牙菌斑:是牙周炎最主要的始动因子,牙菌斑黏附于牙齿表面,其中的细菌会产生毒素和酶,刺激牙周组织引发炎症。例如,变形链球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细菌在牙菌斑中大量繁殖,持续破坏牙周组织。
2.局部促进因素
牙石:牙石是沉积在牙齿表面已钙化的菌斑团块,它会吸附更多的细菌毒素,进一步刺激牙龈,阻碍口腔卫生措施的实施,使菌斑更容易堆积,从而加重牙周炎症。
食物嵌塞:食物嵌塞在牙齿缝隙中,会导致局部牙周组织受到机械性压迫和刺激,引起牙龈炎症、牙龈萎缩等,长期食物嵌塞还可能引发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病变。
不良修复体:不合适的假牙、补牙材料等不良修复体,会对牙龈、牙周膜等造成机械性刺激,影响牙周组织的健康,导致菌斑易于堆积,引发牙周炎。
牙齿排列不齐:牙齿拥挤、错位等排列不齐的情况,使得口腔清洁难度增加,菌斑容易在不易清洁的部位积聚,长期刺激牙周组织,增加了患牙周炎的风险。
3.全身因素
内分泌紊乱: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对细菌的易感性增加,牙周炎症不易控制,且病情容易反复。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也可能影响牙周组织的代谢,使牙周炎的易感性增高。
免疫功能缺陷:一些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如艾滋病患者,其免疫系统受损,对牙周致病菌的防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严重的牙周炎,且病情进展迅速。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牙周炎,例如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牙周组织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和炎症反应的程度。
三、牙周炎的临床表现
1.牙龈炎症
牙龈红肿:牙龈组织充血,颜色变为鲜红或暗红,质地变得松软,轻轻触碰易出血。例如,刷牙时牙龈出血是常见的表现之一,这是由于牙龈炎症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容易破裂出血。
牙龈退缩:牙龈边缘向根方退缩,使牙根暴露。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龈乳头的萎缩,随着病情进展,牙龈退缩逐渐明显,牙根暴露部分增多,会导致牙齿敏感,遇冷热酸甜等刺激时出现酸痛不适。
2.牙周袋形成:牙周组织发生炎症后,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牙周袋。牙周袋是病理性加深的龈沟,可分为龈袋(假性牙周袋)和骨下袋(真性牙周袋)。牙周袋内会有炎性渗出物、细菌等积聚,进一步加重炎症。
3.牙槽骨吸收:X线片检查可发现牙槽骨高度降低,牙槽嵴顶吸收,骨硬板模糊或消失等。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的一个重要病理改变,它会导致牙齿的支持组织丧失,使牙齿的稳固性下降。
4.牙齿松动和移位:随着牙槽骨的大量吸收,牙齿的支持力量不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齿松动。严重时牙齿可发生移位,例如前牙可能向唇侧或舌侧移位,影响牙齿的美观和咀嚼功能。
四、牙周炎的诊断
1.临床检查
牙龈检查:观察牙龈的颜色、形态、质地,检查是否有红肿、出血、退缩等情况。
牙周袋检查:使用牙周探针测量牙周袋的深度,记录牙周袋的位置和范围。正常牙周袋深度一般不超过3mm,当牙周袋深度大于3mm时,提示可能存在牙周炎症。
牙齿松动度检查:通过牙周探针或手指轻轻摇动牙齿,判断牙齿的松动程度,一般分为Ⅰ度、Ⅱ度、Ⅲ度松动。
2.X线检查: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或根尖片等,了解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类型,观察牙齿周围骨组织的情况,辅助诊断牙周炎。
五、牙周炎的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基础治疗:包括口腔卫生指导,教导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如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间隙刷等口腔清洁工具,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龈上洁治术,即洗牙,去除牙齿表面的牙石、菌斑;龈下刮治术,深入牙周袋内去除龈下的牙石和菌斑,消除牙周袋内的炎症。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较严重、牙周袋较深、牙槽骨吸收明显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牙周手术,如牙周翻瓣术,通过翻开牙龈瓣,彻底清除根面的菌斑、牙石,修整牙槽骨形态等;牙龈切除术,切除增生肥大的牙龈组织,恢复牙龈的正常形态。
修复治疗:在牙周炎得到控制后,对于牙齿松动但仍有保留价值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松牙固定术,通过夹板等方式将松动的牙齿固定,增强牙齿的稳固性;对于牙齿缺失的患者,可根据情况进行义齿修复,恢复咀嚼功能和美观。
全身治疗:对于伴有全身疾病的牙周炎患者,如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以利于牙周炎的治疗;对于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治疗牙周炎的同时,针对全身免疫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
2.预防
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使用含氟牙膏有助于增强牙齿的抗龋能力和维护牙周健康;定期使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牙齿邻面;定期洗牙,一般建议每年至少洗牙1-2次,及时清除牙石和菌斑。
纠正不良习惯:如纠正用口呼吸的习惯,因为口呼吸会使牙龈干燥,容易引发牙龈炎症;避免吸烟,吸烟是牙周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降低局部抵抗力,加重牙周炎症。
定期口腔检查: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早期发现牙周炎的迹象并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控制全身疾病:积极控制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保持血糖、血压等指标的稳定,减少全身因素对牙周组织的不良影响。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要注意孕期的口腔保健,因为孕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增加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和必要的口腔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