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是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缺损突出形成的疝,分斜疝和直疝,与先天发育、后天因素等有关,有可复性包块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可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等预防。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常见的有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正常腹股沟区域有一定的解剖结构基础,腹股沟管是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上方的潜在性裂隙,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腹股沟疝的发生与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有关。
二、发病原因
(一)先天因素
1.婴幼儿:男性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睾丸逐渐下降,腹股沟管未完全闭合是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常见原因。早产儿、低体重儿由于先天发育不完善,发生腹股沟疝的风险相对更高。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腹股沟区组织的强度降低,增加腹股沟疝的发病倾向,但具体的遗传机制尚在研究中。
(二)后天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肌肉组织、腱膜等结构逐渐退变,腹股沟区的支撑结构力量减弱,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2.慢性疾病:患有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患者)、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困难等疾病的人群,由于长期腹内压增高,容易诱发腹股沟疝。例如,慢性咳嗽时,反复的腹内压增加会冲击腹股沟区的薄弱处,逐渐导致疝的形成;长期便秘的患者,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也会使腹内压升高,增加腹股沟疝的发病概率。
3.肥胖: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较多,腹内压相对较高,且腹部的脂肪可能会影响腹股沟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增加腹股沟疝的发生风险。
4.创伤、手术等:腹部受到严重创伤或进行过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等),可能会破坏腹股沟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组织强度,导致腹股沟疝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可复性包块: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的肿块,肿块通常呈梨形或椭圆形,有的可向下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肿块可回纳消失。例如,患者站立时腹股沟区出现一个肿块,平卧后用手轻轻推就能将肿块送回腹腔。
2.局部不适: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腹股沟区有坠胀感、隐痛等不适症状。当疝发生嵌顿或绞窄时,症状会加重,出现肿块不能回纳,同时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疝内容物为肠管,发生绞窄后可能会出现肠梗阻的表现,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婴幼儿:婴幼儿腹股沟疝的肿块通常较小,表现为腹股沟区或阴囊处可复性的包块,家长可能在给孩子换尿布或洗澡时发现。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不适,主要通过包块的情况来判断。
2.老年人:老年人腹股沟疝的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腹股沟区的轻度坠胀感,容易被忽视。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当疝发生嵌顿或绞窄时,可能会掩盖疝本身的症状,增加诊断和治疗的难度。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视诊和触诊来检查腹股沟区。视诊可观察到腹股沟区是否有突出的包块,触诊时可感受包块的质地、是否能回纳等情况。例如,医生用手触摸患者腹股沟区的包块,判断其是否可回纳腹腔。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股沟区的组织结构,判断疝内容物的性质,如是否为肠管等。对于可复性疝,超声检查可以在患者站立或增加腹压时观察到包块的突出情况,有助于明确诊断。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腹股沟疝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疝周围组织情况的患者,CT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方式
(一)非手术治疗
1.婴幼儿: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腹股沟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采用保守治疗,如使用疝带压迫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但要注意观察疝块的情况,如有嵌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年老体弱或伴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可使用疝带,疝带是通过压迫腹股沟疝环来阻止疝内容物突出,但这只是一种缓解症状的姑息治疗方法,并不能根治疾病,且长期使用疝带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磨损等并发症。
(二)手术治疗
1.传统疝修补术:通过手术将腹股沟区薄弱的部位进行修补,加强腹股沟管的结构。但该手术复发率相对较高。
2.无张力疝修补术:使用人工合成材料补片来修补腹股沟区的缺损,具有复发率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
3.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腹腔镜技术进行疝修补,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复发率低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双侧腹股沟疝及复发疝的患者。
六、预防措施
(一)健康生活方式
1.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避免便秘。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定时排便,避免长时间蹲厕。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促进肠道蠕动。
2.积极治疗慢性咳嗽: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控制咳嗽症状。可通过呼吸训练、适当运动等方式提高呼吸功能,减少咳嗽发作频率。
3.控制体重:肥胖人群应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控制在正常范围内(18.5-23.9kg/m2)。例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家长要注意护理,避免婴幼儿长时间哭闹,因为哭闹会增加腹内压,增加腹股沟疝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注意保持婴幼儿腹股沟区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等情况影响局部组织健康。
2.老年人: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防止腹内压突然升高。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导致腹内压升高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避免快速改变体位等增加腹内压的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