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腺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如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恶性肿瘤如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有肿块、疼痛、面神经麻痹等。诊断靠超声、CT、MRI等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上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恶性肿瘤需手术、放疗、化疗结合,手术要注意保护重要结构,放疗、化疗需根据病情及患者情况谨慎应用,儿童患者需特殊考量。
一、颌下腺肿瘤的定义
颌下腺肿瘤是指发生在颌下腺部位的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颌下腺是人体的唾液腺之一,位于下颌骨下缘及二腹肌前、后腹所围成的颌下三角内。
二、颌下腺肿瘤的分类及特点
(一)良性肿瘤
1.多形性腺瘤
是颌下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人群,性别差异不大。肿瘤生长缓慢,常表现为颌下区无痛性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可活动。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细胞呈上皮-肌上皮性,结构复杂,具有多形性。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一般无特殊的诱发生活方式因素,但长期的不良口腔卫生等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不过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生活方式是其主要致病因素。
2.腺淋巴瘤
多见于男性,尤其是中老年男性。常发生于颌下腺或腮腺,肿瘤生长较快,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软,有时有囊性感。与腮腺腺淋巴瘤相比,颌下腺腺淋巴瘤相对少见。其发病可能与吸烟等因素有一定关系,研究发现吸烟人群中腺淋巴瘤的发病风险可能增加,但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从年龄上看,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
(二)恶性肿瘤
1.腺样囊性癌
是颌下腺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类型。多见于40-60岁人群,女性略多于男性。肿瘤生长较缓慢,但侵袭性强,常沿神经扩散,导致疼痛和神经麻痹等症状。早期可能表现为颌下区肿块,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从年龄角度,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年以上人群相对高发。生活方式方面,目前没有明确的生活方式因素被证实是其直接致病原因,但长期的口腔慢性刺激等可能有一定影响。
2.黏液表皮样癌
按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和低分化。高分化者生长缓慢,预后较好;低分化者生长迅速,易发生转移。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多于男性。颌下腺黏液表皮样癌相对腮腺少见,肿瘤表现为颌下区肿块,质地可软可硬,边界不清。年龄因素上,中青年多见,生活方式对其影响尚不明确。
三、颌下腺肿瘤的临床表现
1.肿块
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表现是颌下区肿块。良性肿瘤的肿块一般生长缓慢,边界清楚,活动度较好;恶性肿瘤的肿块生长相对较快,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有时可与周围组织粘连。例如腺样囊性癌,由于其侵袭性,肿块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
2.疼痛
恶性肿瘤常伴有疼痛,尤其是腺样囊性癌,因为其容易侵犯神经,导致疼痛,疼痛可为隐痛、刺痛或放射性疼痛。而良性肿瘤一般无疼痛或仅有轻微胀痛。
3.面神经麻痹
当肿瘤侵犯面神经时,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表现为面部肌肉瘫痪,如患侧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等。多见于恶性肿瘤侵犯面神经的情况,如腺样囊性癌侵犯面神经时可导致面神经麻痹。
4.其他
恶性肿瘤晚期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为颈部淋巴结肿大。
四、颌下腺肿瘤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肿块的大小、位置、质地等情况。良性肿瘤超声表现为边界清晰、回声均匀的肿块;恶性肿瘤超声表现为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有钙化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和结果判断基本一致,但儿童患者由于颌下腺结构相对较嫩,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轻柔,但超声检查本身对儿童一般无特殊禁忌。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如是否侵犯下颌骨、颈部血管等。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等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CT检查的辐射剂量需要根据年龄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儿童等对辐射敏感的人群需严格掌握检查指征。
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神经等软组织。在诊断颌下腺肿瘤时,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肿瘤内部结构信息,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作用。
2.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确诊颌下腺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后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明确肿瘤的良恶性及具体类型。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病理检查时要注意取材的准确性,因为儿童肿瘤可能有其特殊病理特点。
五、颌下腺肿瘤的治疗
(一)良性肿瘤的治疗
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多形性腺瘤,需完整切除肿瘤及周围部分正常腺体组织,因为多形性腺瘤存在复发的可能,复发率与肿瘤是否完整切除有关。对于腺淋巴瘤,手术切除也是主要治疗方法,一般将肿瘤及受累的颌下腺一并切除。手术时要注意保护面神经等重要结构,尤其是在处理颌下腺肿瘤时,面神经的保护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患者面神经的解剖结构略有差异,但手术原则是相同的,即尽量保留面神经功能。
(二)恶性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需扩大切除肿瘤及周围受侵犯的组织,如腺样囊性癌常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包括周围的神经等组织。对于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还需要进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放疗:术后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分期等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放疗。腺样囊性癌对放疗相对较敏感,术后常需要辅助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率。放疗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放射性皮炎、口干等,但目前随着放疗技术不断进步,这些副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措施进行一定程度的缓解。对于儿童患者接受放疗需谨慎,因为放疗可能会影响儿童颌面部骨骼、牙齿及软组织发育,要严格掌握放疗指征和剂量等。
化疗: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或复发转移患者,可考虑化疗,但颌下腺恶性肿瘤化疗的效果相对有限,但对于一些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等可能会用到化疗药物。儿童患者一般尽量避免化疗首选,优先考虑手术及非药物干预等方法,但如果病情需要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谨慎使用化疗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