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松动的原因多样,包括牙周病(如牙龈炎症菌斑堆积、重度牙周炎)、创伤性咬合(如咬合创伤)、根尖周病变(如急性根尖周脓肿、慢性根尖周炎)、牙齿外伤(如外力撞击、牙齿过度磨损)、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不同原因导致牙齿松动的机制和表现各有不同。
一、牙周病
1.牙龈炎症与菌斑堆积
对于儿童,若口腔卫生不佳,菌斑、牙石等不断堆积,会引发牙龈炎症,进而导致牙齿松动。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没有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食物残渣容易残留,滋生细菌形成菌斑,长期刺激牙龈,使牙龈组织发生病变,支持牙齿的牙周组织遭到破坏,从而出现牙齿松动。成年人中,长期吸烟、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牙周病的发病风险更高。吸烟会影响口腔局部的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使得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侵害;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对细菌感染的易感性增加,牙周炎进展更快,牙齿松动的可能性增大。
牙周病早期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随着病情发展,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的支持组织逐渐丧失,牙齿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松动。
2.重度牙周炎
重度牙周炎时,牙槽骨大量吸收,牙齿的支持结构严重破坏,牙齿松动情况较为明显。一些中老年人由于长期忽视口腔保健,牙周炎逐渐发展到重度阶段,牙齿松动明显,甚至可能影响咀嚼功能。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原本存在的牙周问题可能会加重,也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这是因为孕期激素改变会影响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使牙龈更容易发炎肿胀,加重牙周组织的破坏。
二、创伤性咬合
1.咬合创伤
牙齿受到过大的咬合力时会造成创伤性咬合。比如,有夜磨牙习惯的人,夜间牙齿不自觉地咀嚼运动,会使牙齿承受超出正常范围的力量,长期下去会导致牙周组织损伤,引起牙齿松动。儿童在换牙期,如果存在不良的咬合关系,比如乳牙早失导致邻牙移位,恒牙萌出时位置不正,就会出现咬合创伤,进而影响牙齿的稳固性。成年人中,长期偏侧咀嚼的人,一侧牙齿长期过度使用,而另一侧牙齿使用较少,会造成两侧牙齿受力不均衡,受力过大的一侧牙齿容易出现创伤性咬合,导致牙齿松动。
创伤性咬合早期可能仅表现为牙齿的轻微不适,随着时间推移,牙齿松动会逐渐加重,严重时会影响牙齿的正常功能,如无法正常咀嚼食物。
三、根尖周病变
1.急性根尖周脓肿
牙齿根尖部发生感染时,如龋齿没有及时治疗,细菌感染蔓延到根尖周组织,引起急性根尖周脓肿。这种情况下,根尖周组织出现炎症、肿胀,会对牙齿产生一定的压力,导致牙齿松动。对于儿童来说,乳牙的根尖周病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影响继承恒牙的发育和萌出,同时也会导致乳牙松动。青少年时期如果牙齿受到外伤,如碰撞等,造成牙髓坏死,进而引发根尖周病变,也会出现牙齿松动的情况。成年人中,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牙齿,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可能会急性发作,导致根尖周组织炎症加重,牙齿松动明显。
急性根尖周脓肿除了牙齿松动外,还会伴有牙齿明显的疼痛、咬合痛,牙龈红肿等症状。
2.慢性根尖周炎
慢性根尖周炎是由长期的轻度感染或急性根尖周炎转变而来,根尖周组织存在慢性炎症,会慢慢破坏牙槽骨等支持组织,导致牙齿逐渐松动。一些中老年人患有慢性根尖周炎多年,由于没有及时治疗,牙槽骨吸收逐渐加重,牙齿松动程度也逐渐增加。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机体的免疫功能可能会发生改变,慢性根尖周炎可能会加重,牙齿松动情况可能更为明显。
四、牙齿外伤
1.外力撞击
牙齿受到外力撞击是导致牙齿松动的常见原因之一。无论是儿童在玩耍时摔倒碰撞到牙齿,还是成年人在运动、交通事故等情况下牙齿受到撞击,都可能使牙齿支持组织受损,引起牙齿松动。儿童活泼好动,发生牙齿外伤的概率相对较高,比如在幼儿园或学校活动中摔倒,前牙容易受到撞击而松动。成年人如果从事一些高风险职业,如运动员等,牙齿外伤的风险也较大。牙齿外伤后,根据损伤的程度不同,牙齿松动程度也不一样,轻度外伤可能只是牙齿轻微松动,重度外伤可能导致牙齿严重松动甚至脱位。
牙齿外伤后,除了松动外,还可能伴有牙齿疼痛、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牙齿的外观和功能。
2.牙齿过度磨损
长期的不良咀嚼习惯,如经常咀嚼硬物,会导致牙齿过度磨损。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的磨损可能会逐渐加重,牙周组织也会发生退变,牙齿的支持能力下降,从而出现牙齿松动。一些喜欢咀嚼槟榔的人群,槟榔纤维粗糙,长期咀嚼会对牙齿造成严重磨损,同时也会影响牙周组织,导致牙齿松动。儿童如果有咬铅笔等不良习惯,也可能导致牙齿磨损,虽然儿童时期牙齿磨损可能程度较轻,但长期积累也可能影响牙齿的稳固性。牙齿过度磨损会使牙齿的形态改变,牙周组织的受力分布异常,进而引起牙齿松动。
五、全身性疾病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代谢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口腔内的牙周组织感染。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使得牙周炎的发生风险增加,且病情不易控制,容易导致牙槽骨吸收加快,牙齿松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牙齿松动的发生率比正常人高。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孕期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由于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牙周炎的发展可能会更快,牙齿松动的可能性也更大。
糖尿病患者出现牙齿松动时,往往伴有牙周组织炎症较重、伤口愈合缓慢等特点。
2.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患者全身骨骼的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牙槽骨也不例外。牙槽骨的骨量减少会导致牙齿的支持组织减弱,从而引起牙齿松动。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加,骨代谢失衡,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牙齿松动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进而增加牙齿松动的风险。骨质疏松症患者不仅牙齿容易松动,还可能伴有全身骨骼疼痛、骨折风险增加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