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有适应证、方式、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等方面。适应证包括非手术治疗无效及并发穿孔或腹膜炎;方式有传统开腹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前要完善检查、胃肠道准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特殊人群需特殊准备;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护理切口、管理饮食,还要预防处理切口感染、腹腔内出血、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一、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1.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急性阑尾炎
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早期阶段,部分患者可尝试非手术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但如果在治疗过程中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如腹痛持续不缓解、体温持续升高、白细胞计数持续上升等情况,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有研究表明,约10%-15%的急性阑尾炎患者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会进展,需要转为手术。
对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等病情较重的类型,一般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化脓性阑尾炎时阑尾壁已发生化脓性改变,炎症扩散风险较高;坏疽性阑尾炎阑尾已出现坏死,若不及时手术,可能导致阑尾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2.急性阑尾炎并发穿孔或腹膜炎
当急性阑尾炎发生穿孔时,阑尾腔内的细菌、脓液等会扩散到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或局限性腹膜炎。此时手术是关键的治疗措施,通过手术可以清除腹腔内的脓液,切除病变的阑尾。有统计显示,急性阑尾炎穿孔患者中,约80%需要通过手术来控制感染和处理阑尾病变。
对于出现腹膜炎症状的患者,如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手术是必要的。手术的目的不仅是切除阑尾,还包括彻底清洗腹腔,减少腹腔内毒素的吸收,防止后续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
二、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方式
1.传统开腹阑尾切除术
手术切口一般选择麦氏切口(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手术过程是切开腹壁各层组织,暴露阑尾,然后将阑尾系膜结扎、切断,再切除阑尾,最后缝合腹壁各层组织。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急性阑尾炎,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设备条件有限时较为常用。但开腹手术的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方式。通过在腹部建立几个微小的穿刺孔,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腹腔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阑尾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准确地分离阑尾系膜、切除阑尾。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尤其对于肥胖患者、阑尾位置不典型等情况,腹腔镜手术具有更好的操作视野和优势。但腹腔镜手术对设备和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费用相对开腹手术也会高一些。
三、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术前准备
1.一般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包括血常规、C-反应蛋白、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腹部B超或CT等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通常提示有炎症存在;腹部B超或CT有助于明确阑尾的形态、周围有无脓肿等情况。例如,腹部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阑尾周围的渗出情况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胃肠道准备:术前禁食禁饮,一般成人术前6-8小时禁食,4小时禁饮,以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根据年龄适当调整禁食禁饮时间,以保障手术安全。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腹痛剧烈、呕吐频繁的患者,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需要通过静脉补液等方式纠正,维持患者内环境的稳定。例如,对于存在脱水的患者,要补充适量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调整电解质的平衡,如钾、钠、氯等的浓度。
2.特殊人群的术前准备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较快,术前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补液等方面需要更加精确计算,根据体重调整补液量。同时,要向患儿及家属充分沟通手术的必要性和相关风险,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对于合并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平稳的范围,但不宜过度降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调整血糖水平,使血糖控制在相对理想的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9mmol/L左右,以降低手术风险。同时,要评估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对于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术前进行相应的改善心肺功能的治疗。
四、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的术后处理
1.一般术后处理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例如,术后患者体温可能会有轻度升高,多为手术吸收热,但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寒战等情况,要警惕感染的可能。
切口护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等情况。对于清洁切口,一般术后2-3天换药一次;对于污染切口或感染切口,换药频率要适当增加。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防止切口感染。
饮食管理:一般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开始进食。先从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稀粥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通饮食。儿童患者在饮食过渡过程中要注意营养的均衡,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量。
2.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于切口感染的预防,要严格无菌操作,术中充分冲洗腹腔。一旦发生切口感染,要加强换药,必要时拆除部分缝线,引流切口内的脓液。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皮肤和皮下组织较薄,切口感染的护理要更加精细,避免感染扩散。
腹腔内出血: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加剧、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腹腔内出血的表现。如果怀疑有腹腔内出血,要及时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再次手术止血。儿童患者由于血管较细,术后腹腔内出血的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加仔细观察。
粘连性肠梗阻:术后要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如术后6小时可在床上翻身,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等,以促进肠道蠕动恢复,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早期活动要根据个体情况适当调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不适。如果患者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胃肠减压、补液等,严重时可能需要再次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