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动脉阻塞分为中央和分支动脉阻塞,病因涉及血管壁、血液成分及痉挛,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等,通过眼底等检查诊断,治疗分紧急处理等,预后不同,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等预防。
一、定义与分类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视网膜中央动脉或其分支阻塞引起的视网膜急性缺血性病变,可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眼科急症之一,若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相对预后稍好,但也可能影响相应区域的视网膜功能。
二、病因
1.血管壁改变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易发生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进而增加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生风险。
性别差异:男性患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稠度增加:例如,患有高脂血症的患者,血液中脂质等成分增多,会使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阻塞视网膜动脉。长期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其血液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病几率。
血液有形成分异常:如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易引发视网膜动脉阻塞。
3.血管痉挛
生活方式因素: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引起血管痉挛。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发生血管痉挛的几率相对较高,从而可能诱发视网膜动脉阻塞。另外,寒冷刺激也可能导致视网膜动脉痉挛,如在寒冷季节,一些对寒冷敏感的人更易出现视网膜动脉阻塞。
三、临床表现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视力急剧下降:多数患者发病后视力在数分钟内急剧下降,可降至光感甚至无光感。例如,一位50岁长期吸烟且患有高血压的男性患者,突然出现视力骤降,经检查考虑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眼底表现: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弥漫性苍白水肿,黄斑区呈樱桃红色,这是由于黄斑区视网膜外层的脉络膜血管透过菲薄的视网膜可见,而周围视网膜因缺血水肿呈灰白色,形成鲜明对比。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视力轻度下降或无明显症状:根据阻塞分支动脉的大小和阻塞程度,患者视力下降程度不一。一些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视野某一区域缺损,而视力下降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比如,一位45岁患有糖尿病的女性患者,偶然发现视野有部分缺失,进一步检查发现是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眼底表现:眼底可见相应分支动脉供应区域的视网膜灰白色水肿,该区域的视网膜血管变细,相应区域的视网膜呈灰白色,与正常视网膜形成界限。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
直接眼底镜检查:对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可直接观察到视网膜弥漫性苍白水肿、黄斑樱桃红征;对于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能看到相应分支动脉供应区域的视网膜改变。例如,通过直接眼底镜可清晰发现黄斑区的樱桃红色改变,辅助诊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表现为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延迟,动脉和静脉血管荧光素灌注明显迟缓,甚至动脉无荧光灌注。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可见阻塞分支动脉及其供应区域的视网膜荧光素灌注缺损,动脉充盈时间延长。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视网膜动脉阻塞的范围和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治疗原则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紧急处理:立即采取措施降低眼压,可通过按摩眼球、前房穿刺、静脉滴注甘露醇等方法,降低眼压以增加视网膜的血供。同时,可给予吸氧治疗,增加视网膜的氧供。例如,在发病初期,迅速为患者进行前房穿刺,降低眼压,改善视网膜的血液循环。
扩张血管: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吸入亚硝酸异戊酯、球后注射妥拉唑林等,扩张视网膜血管,促进血液供应。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寻找并处理病因:积极寻找导致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的病因,如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对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改善微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口服胰激肽原酶等,促进视网膜局部的血液循环,帮助受损视网膜功能的恢复。
六、预后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预后通常较差,若就诊不及时,多数患者视力恢复不理想,可能遗留严重视力障碍。但如果能在发病后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部分患者视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例如,一些在发病1小时内得到积极救治的患者,视力恢复情况相对较好。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预后相对较好,若能及时去除病因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患者相应区域的视网膜功能有可能得到部分恢复,视力下降情况也可能得到改善。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如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病情可能会进展,影响更多的视网膜区域。
七、预防措施
1.健康生活方式
饮食方面:中老年人应保持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如菠菜、胡萝卜等,其中富含的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护血管健康。
运动方面:适度进行体育锻炼,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脂等,从而减少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生风险。
2.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同时,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例如,一位60岁的高血压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使血压长期稳定,有效降低了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发生几率。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合理使用降糖药物,使血糖保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定期进行眼底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并及时治疗。
高血脂患者:可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调节血脂,必要时服用降脂药物。使血脂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降低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风险。
3.避免不良刺激:尽量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在寒冷天气注意保暖,减少血管痉挛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