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便血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有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有炎症性肠病、食物过敏、肠道血管畸形、药物因素等。儿童和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儿童肠道屏障等功能与成人不同,易受病原体侵袭且食物过敏发生率高,老年人可能有基础疾病且免疫功能下降,需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分析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一、感染性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志贺菌属引起的细菌性痢疾较为常见,多因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肠道屏障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感染。志贺菌侵入肠道后,会侵袭肠黏膜,引起黏膜炎症、坏死,导致腹泻、便血。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集体生活时易发生细菌性痢疾的小流行。
大肠埃希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如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等,可产生志贺样毒素,损伤肠上皮细胞,引起肠道出血性炎症,出现腹泻、便血症状。其传播途径包括食用受污染的牛肉、牛奶等食物,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若接触了被污染的玩具等物品后未及时洗手放入口中,也可能感染。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6个月-2岁的婴幼儿是高发人群,感染后病毒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受损,微绒毛萎缩、变短,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导致腹泻,严重时可出现肠黏膜损伤出血,引起便血。轮状病毒感染具有季节性,秋冬季节多见,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容易传播。
诺如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腹泻、便血,其传播力强,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感染后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诺如病毒感染导致肠道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同时可能伴有肠道黏膜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导致便血。
(三)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痢疾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可引起阿米巴痢疾,主要通过食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阿米巴滋养体可侵入肠壁组织,破坏组织引起溃疡,导致腹泻、便血,粪便多为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儿童若接触了被污染的土壤后玩耍,然后未洗手进食,就可能感染阿米巴原虫。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
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儿童期发病的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肠道黏膜出现炎症、溃疡,导致腹泻、便血,常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儿童患者除了肠道症状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肠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以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多见。其病理特点是全壁性炎症、非干酪样肉芽肿等。儿童克罗恩病患者可出现腹泻、便血,还可能有腹痛、腹部包块、发热等表现,生长发育迟缓是常见的并发症,因为肠道病变影响了营养的吸收和利用。
(二)食物过敏
1.食物过敏原及反应机制
常见的食物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花生、海鲜等。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成熟,更容易发生食物过敏。当儿童摄入过敏食物后,机体的免疫系统将其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反应,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水肿,甚至损伤,导致腹泻、便血。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儿,饮用牛奶后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腹泻,大便中带血,同时可能伴有呕吐、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
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便血症状轻重不一,严重的过敏反应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广泛损伤,出现大量便血,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怀疑食物过敏的儿童,需要详细询问饮食史,排查可能的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三)肠道血管畸形
1.先天性肠道血管畸形
一些儿童可能存在先天性的肠道血管畸形,如血管扩张、血管瘤等。这些血管结构异常,容易发生破裂出血,导致腹泻、便血。例如,先天性结肠血管扩张症,血管壁薄弱,在肠道蠕动等因素影响下,容易破裂出血,引起间断性的腹泻、便血症状。
此类情况在儿童中相对较少见,但也是导致腹泻便血的原因之一,需要通过肠镜等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
(四)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些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腹泻,严重时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导致便血。例如,长期或不规范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使耐药菌滋生,同时损伤肠黏膜,引发腹泻、便血。对于儿童,由于其肠道菌群处于不断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更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可能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胃肠道出血,导致腹泻、便血。儿童使用这类药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三、特殊人群特点及应对
(一)儿童
1.特点
儿童的肠道屏障功能、免疫系统等与成人不同,在感染性腹泻便血的发生中,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且感染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例如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可能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儿童对食物过敏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便血需要仔细排查饮食因素。
2.应对
对于儿童腹泻便血,首先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如体温、精神状态、尿量等。如果出现精神差、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要及时补液纠正脱水。对于怀疑感染性腹泻的儿童,需要进行粪便常规、病原学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如果考虑食物过敏,要详细询问饮食史,必要时进行食物过敏原检测,并严格避免接触过敏原。
(二)老年人
1.特点
老年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如动脉硬化等,肠道血管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性腹泻便血的发生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例如老年人感染大肠埃希菌后,病情可能发展较为缓慢,但容易出现并发症。
2.应对
老年人出现腹泻便血时,要注意评估基础疾病情况。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包括近期用药史等。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如肠镜检查以排除肠道肿瘤等病变,同时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可能存在的感染要合理使用抗生素,但需注意避免加重肠道损伤。
总之,腹泻便血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