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结石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及尿道结石,与尿道结石在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尿路结石有保守和手术治疗,尿道结石前、后尿道处理方式不同,需依具体情况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尿道结石:是指发生在尿道的结石,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尿道结石较少见,多为继发性,常继发于尿道狭窄、尿道憩室或异物等情况,结石多位于尿道舟状窝、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等部位。
病因差异
尿路结石
肾脏因素:尿液中晶体物质浓度升高或溶解度降低,呈过饱和状态,析出结晶,如高钙尿症、高草酸尿症、高尿酸尿症等,长期卧床的患者因骨钙动员,也易导致高钙尿,增加肾结石形成风险。
代谢因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出增加,易形成结石;痛风患者尿酸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尿尿酸排出增多,易形成尿酸结石。
感染因素:尿路感染时,细菌、脓块、坏死组织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使尿液中的晶体附着其上形成结石,如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液碱化,促使磷酸镁铵、磷酸钙等结石形成。
生活方式:饮水过少会使尿液浓缩,晶体物质易沉积形成结石;长期高蛋白、高糖和高脂肪饮食,也会增加尿路结石形成的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尿路结石的病因也有差异,儿童尿路结石多与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尿路感染、代谢性疾病等有关;中老年人群则可能与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不畅、代谢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
尿道结石
继发性因素:常见于尿道狭窄,尿道狭窄处尿液流速减慢,容易导致结石沉积;尿道憩室可使尿液引流不畅,尿液中的成分易在憩室内沉积形成结石;尿道内长期留置导尿管等异物,也可作为核心促使结石形成。
局部因素:尿道狭窄处的尿液湍流、尿道黏膜损伤等情况,有利于结石的形成,男性尿道较长且有生理性狭窄,相比女性更易发生尿道结石。
临床表现不同
尿路结石
肾结石:可表现为腰部或上腹部疼痛,疼痛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绞痛常较为剧烈,呈阵发性,可放射至同侧下腹部、腹股沟、睾丸或阴唇等部位,同时可伴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若结石引起尿路梗阻,还可出现肾积水,表现为腰部胀痛等。不同年龄的肾结石患者,疼痛的耐受程度和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疼痛而表现为哭闹不安等。
输尿管结石:典型表现为肾绞痛,疼痛剧烈,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放射,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尿较为常见,多数为镜下血尿,也可出现肉眼血尿;结石梗阻可导致输尿管扩张、肾积水,患侧腰部可有叩击痛。
膀胱结石: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血尿和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表现为排尿过程中尿流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血尿可为终末血尿,多因排尿终末时膀胱收缩,结石摩擦膀胱黏膜引起;膀胱刺激症状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儿童膀胱结石患者常因排尿疼痛而哭闹不安,用手牵拉阴茎。
尿道结石
前尿道结石:可在尿道外口触及硬结,排尿困难,呈滴沥状,有时出现排尿疼痛,阴茎部疼痛可放射至尿道外口或阴囊部位,部分患者可伴有血尿,若结石嵌顿于尿道舟状窝,可引起局部剧烈疼痛,甚至导致尿潴留。
后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尿线变细、无力,严重时呈点滴状或完全不能排尿,疼痛可放射至会阴部、阴茎头部等部位,也可伴有血尿。
诊断方法有别
尿路结石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筛查尿路结石常用的方法,可发现泌尿系统的结石,还能了解肾积水等情况;X线检查包括腹部平片(KUB),能发现90%以上的尿路结石,可显示结石的大小、位置和形态,但对于尿酸结石等透光结石可能显示不清;CT检查对尿路结石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尤其是能发现较小的结石和透X线的结石,还可了解肾脏、输尿管等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选择需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儿童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X线检查,优先选择超声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若合并感染,尿中可出现白细胞和细菌;血液生化检查可了解血钙、血磷、尿酸、肌酐等指标,有助于判断代谢因素;24小时尿液分析可测定尿液中钙、草酸、尿酸、肌酐等成分的含量,评估尿液的理化性质,对分析尿路结石的形成原因有重要意义。
尿道结石
体格检查:前尿道结石可通过直肠指检或尿道触诊触及,后尿道结石可通过直肠指检触及。
影像学检查:尿道X线平片可显示后尿道结石;尿道造影可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及尿道有无狭窄等情况;超声检查对尿道结石也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尤其对尿道舟状窝的结石。
治疗原则各异
尿路结石
保守治疗:对于直径小于0.6cm、表面光滑、结石以下尿路无梗阻的尿路结石,可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大量饮水,每日饮水量2000-3000ml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适当运动,如跳绳、跳跃等,有助于结石的排出;同时可根据病情使用药物辅助排石,如α受体阻滞剂可松弛输尿管平滑肌,促进结石排出。不同年龄患者的保守治疗需注意差异,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确保饮水和运动的安全性。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是利用冲击波聚焦后作用于结石,使结石粉碎,适用于直径≤2cm的肾结石和输尿管上段结石;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是通过尿道、膀胱进入输尿管,找到结石后用激光、气压弹道等将结石击碎并取出,适用于中下段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失败的结石等;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是通过腰部建立通道进入肾脏,将结石取出,适用于较大的肾结石。
尿道结石
前尿道结石:对于位于尿道舟状窝的结石,可尝试用镊子将结石取出;对于不能取出的前尿道结石,可将结石推入膀胱,按膀胱结石处理。
后尿道结石:较小的后尿道结石可在麻醉下用尿道探条将结石轻轻地推入膀胱,再按膀胱结石处理;较大的后尿道结石需采用经尿道镜取石或碎石术等方法取出结石。若尿道存在狭窄等情况,可能需要同时处理尿道狭窄问题。
总之,尿路结石和尿道结石在定义、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均存在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