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与胃溃疡在定义病理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后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浅表性胃炎病变局限黏膜层,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症状无特异性,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等;胃溃疡病变多在胃角和胃窦小弯处,有周期性节律性疼痛等,胃镜下可见溃疡灶等。诊断分别通过胃镜等,治疗原则不同,预后有别,儿童和老年人情况各有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部位
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病变部位多局限于胃的黏膜层,主要是胃黏膜的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未达到胃黏膜的深层组织。
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病变部位多发生在胃角和胃窦小弯处,溃疡深度可累及黏膜肌层甚至更深层组织。
二、病因差异
浅表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约70%-9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可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浅表性胃炎。例如长期大量饮酒者,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改变。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容易引发浅表性胃炎。
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是重要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是溃疡形成的关键因素,约80%-90%的胃溃疡患者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酸和胃蛋白酶:胃酸分泌过多是溃疡发生的重要原因,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增强,超过胃黏膜的防御能力时,就会在胃内形成溃疡。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往往存在胃酸分泌过多的情况。
遗传因素:部分胃溃疡患者有遗传易感性,如某些遗传综合征可能增加患胃溃疡的风险。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的分泌、运动等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失调,增加胃溃疡的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区别
症状表现:
浅表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进食后可加重或无明显变化。部分患者可能因精神紧张、饮食不当等因素诱发或加重症状。
胃溃疡: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下次进食后再复发,即“进食-疼痛-缓解”的规律。还可伴有反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等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剧烈,而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隐痛或不适感。
体征特点:
浅表性胃炎:体征多不明显,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疼痛程度较轻时压痛不明显或无压痛。
胃溃疡:在缓解期一般无明显体征,发作期上腹部可有固定压痛,但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四、诊断方法不同
胃镜检查:
浅表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表面可有少量黏液,有时可见散在的糜烂点。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灶,底部平坦,表面覆盖白苔或黄苔,周围黏膜充血、水肿,有时可见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幽门螺杆菌检测:
浅表性胃炎: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取黏膜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若为阳性则提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溃疡:同样可采用上述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并指导治疗。
病理检查:
浅表性胃炎:病理活检可见胃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黏膜肌层一般不受累。
胃溃疡:病理活检除了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外,还可观察溃疡的深度、有无癌变等情况,对于鉴别良性溃疡和恶性溃疡具有重要意义。
五、治疗原则有别
浅表性胃炎:
一般治疗:去除病因,如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规律饮食。对于因药物引起的浅表性胃炎,应尽量停用相关药物或更换其他药物。
药物治疗:若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四联疗法。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嗳气、恶心等)的患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对症治疗。
胃溃疡:
一般治疗:与浅表性胃炎类似,需注意休息,调整饮食,避免精神紧张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兰索拉唑)或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来抑制胃酸分泌。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胃溃疡患者出现大量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六、预后情况差异
浅表性胃炎: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去除病因后,病情可得到控制,预后较好。但如果病因持续存在(如幽门螺杆菌未彻底清除、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未改变等),可能会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等,但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胃溃疡:经过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但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出血、穿孔等,严重威胁患者健康。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癌变风险,尤其是年龄较大、溃疡直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需要密切随访,警惕癌变的可能。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浅表性胃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有关。儿童胃溃疡相对较少见,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先天因素等有关。儿童患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仅表现为腹痛、呕吐、食欲减退等,诊断时需谨慎进行胃镜等检查,治疗上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时,应选择儿童适用的抗生素等。
老年人:老年人浅表性胃炎和胃溃疡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老年人胃黏膜防御功能减退,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容易导致胃黏膜损伤。老年人患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如疼痛不明显,容易延误诊断。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基础疾病等情况,选择药物要谨慎,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需更加慎重,因为更容易引起胃黏膜损伤。同时,老年人胃溃疡癌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加强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