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与尿隐血有区别,血尿是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分肉眼和镜下血尿,由泌尿系统疾病(炎症、结石、肿瘤等)及全身性疾病(血液病、感染性疾病等)致;尿隐血是尿中存可使试验阳性成分,不一定有完整红细胞,由泌尿系统疾病(感染、结石、肾小球疾病等)及非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内分泌代谢疾病等)致,血尿靠肉眼观察和显微镜检查确定,尿隐血用化学法试纸条检测且有假阳性等情况,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分析以采取针对性措施。
血尿:是指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可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肉眼血尿是指肉眼能观察到尿液呈红色、洗肉水样等;镜下血尿则是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尿液中红细胞数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成年人镜下血尿指每高倍视野红细胞数>3个),其本质是尿液中存在较多的红细胞,是一种较为直观可见红细胞异常的情况。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人群血尿的成因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血尿可能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等相关;对于成年男性,血尿需警惕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女性则要考虑月经污染等因素干扰。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大量运动的人可能因运动性血尿,但一般为暂时性,若持续存在则需进一步排查。有泌尿系统病史的人群,血尿复发时要高度重视,可能提示原有疾病复发或加重。
尿隐血:尿隐血试验主要是通过化学方法检测尿液中是否存在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当尿液中存在少量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等物质时,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但此时肉眼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尿液颜色改变。其本质是尿液中存在可使尿隐血试验阳性的相关成分,不一定是完整红细胞的存在。不同年龄人群尿隐血阳性的意义有所差异,儿童尿隐血阳性需关注是否有肾小球疾病等;成年人尿隐血阳性同样要排查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时可能因炎症导致局部黏膜少量出血,引起尿隐血阳性;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尿隐血阳性可能提示合并了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累及肾脏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评估肾脏损伤程度。生活方式上,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尿隐血阳性,这是因为运动导致肌肉损伤释放肌红蛋白等,但一般为一过性,休息后多可缓解。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断
血尿:主要通过肉眼观察尿液颜色以及显微镜检查尿液有形成分来确定。肉眼观察相对直观,若尿液颜色异常如红色等则初步怀疑血尿。显微镜检查是金标准,通过对尿液离心沉淀后在显微镜下计数红细胞数量来明确是否为血尿以及血尿的程度。例如,使用标准化的显微镜检查方法,准确计数每高倍视野的红细胞数。在不同性别中,女性进行显微镜检查时需注意避免月经血污染尿液,以保证结果准确。对于儿童,操作时需更加轻柔准确,避免因患儿不配合等因素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尿隐血:通常采用化学法的尿隐血试纸条检测,通过试纸与尿液中的血红蛋白等反应呈现颜色变化来初步判断尿隐血是否阳性。但尿隐血试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例如当尿液中含有过氧化物酶、还原剂等物质时可能出现假阳性;当尿液中血红蛋白浓度过低时可能出现假阴性。所以尿隐血试验阳性时,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来明确原因,不能单纯依据尿隐血试验阳性就确诊疾病。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尿隐血试验阳性时,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如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问题等;对于老年人群,要考虑泌尿系统退行性病变、肿瘤等更常见的病因,同时结合其他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肾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
常见病因
血尿的常见病因
泌尿系统疾病:
炎症:如肾小球肾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导致泌尿系统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到尿液中引起血尿。以肾小球肾炎为例,不同年龄的肾小球肾炎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急性肾小球肾炎多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成年人慢性肾小球肾炎则病程迁延,血尿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
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引起血尿,这种血尿常伴有肾绞痛等症状。对于不同年龄的结石患者,儿童结石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结构异常、代谢异常等有关;成年人结石则与饮食、代谢等因素相关,如长期高钙饮食、尿酸代谢异常等易导致结石形成。
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引起血尿,多为无痛性肉眼血尿,但也有部分患者伴有疼痛等症状。老年人群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对于老年男性,前列腺癌也可能出现血尿情况,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如泌尿系统CT、膀胱镜等明确诊断。
全身性疾病:
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泌尿系统出血,引起血尿。不同年龄的血液病患者,儿童白血病可能起病较急,除血尿外还伴有发热、贫血、出血倾向等;成年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血尿是其出血表现之一。
感染性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细菌毒素等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血尿。
尿隐血的常见病因
泌尿系统疾病:
感染:如尿道炎、膀胱炎等,炎症刺激导致尿路黏膜少量出血,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等物质释放,引起尿隐血阳性。在女性月经期,尿液中混入月经血也可导致尿隐血阳性,此时需要排除泌尿系统本身疾病,通过询问月经情况等进行鉴别。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时,除尿隐血阳性外,可能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影响儿童泌尿系统发育。
结石:如前面所述,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尿路黏膜,除了可能引起血尿外,也可能因黏膜少量损伤导致尿隐血阳性。对于有结石病史的患者,尿隐血阳性可能提示结石活动,需要进一步评估结石情况。
肾小球疾病:如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主要表现为尿隐血阳性,而无明显的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症状,但肾脏病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改变,需要长期随访观察肾脏功能变化。不同年龄的肾小球疾病患者,儿童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可能预后相对较好,但也需要密切关注;成年人则要警惕疾病进展为慢性肾衰竭等情况。
非泌尿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可导致肾脏淤血,引起尿隐血阳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高发,当出现尿隐血阳性时,要考虑是否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需要综合评估心血管和肾脏情况。
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糖尿病,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出现尿隐血阳性等肾脏损伤表现。糖尿病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延缓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当出现尿隐血阳性时,更要加强血糖、血压、血脂的管理。
总之,血尿和尿隐血在定义、检测方法、结果判断及常见病因等方面存在区别,临床上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血尿或尿隐血阳性的原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