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分为妊娠相关性(含生理因素相关、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和病理性(含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评估,一般处理为休息等,针对不同病因处理不同,高龄孕妇和有既往病史孕妇需特殊注意,要综合评估采取个体化管理保障母儿健康。
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类及特点
(一)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
1.生理因素相关:孕期孕妇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可导致血小板轻度减少,一般血小板计数多在(70-100)×10/L,无明显出血倾向,多在产后逐渐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与孕期生理变化有关,主要是血液稀释所致,常见于妊娠中晚期,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小,一般无特殊病史相关影响。
2.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P):多发生在妊娠晚期,血小板计数通常>50×10/L,病因可能与妊娠期免疫调节变化有关,孕妇自身免疫功能在孕期发生改变,导致血小板破坏轻度增加,但骨髓代偿功能尚可。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孕妇均可发生,但一般年轻孕妇可能因自身免疫调节更易出现一定波动;生活方式上,正常生活方式下发病,与特殊病史关联不大。
(二)病理性血小板减少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妊娠:既往有ITP病史,孕期血小板进一步减少,血小板计数可低于50×10/L,患者可能有皮肤瘀点、瘀斑等出血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对于有ITP病史的孕妇,需密切监测血小板情况,因为孕期病情可能复发或加重,年龄对ITP本身有一定影响,年轻患者可能病情相对较轻,但孕期需更谨慎管理;生活方式中应避免剧烈运动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行为;病史方面需详细了解既往ITP的治疗情况等。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多<100×10/L,可能伴有血压升高、蛋白尿等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HELLP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这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全身小血管痉挛,影响血小板生成和破坏有关。年龄较大的孕妇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需注意休息,避免高盐饮食等;病史中若有既往高血压等疾病史,孕期需加强管理。
3.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孕期感染某些病毒(如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或细菌等病原体,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降低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可能伴有发热、感染部位相应症状等。不同年龄孕妇感染风险不同,年轻孕妇可能因免疫力相对较好感染风险稍低,但孕期仍需注意防护;生活方式中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病史中若有免疫缺陷等病史,孕期感染风险更高,需加强监测。
二、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评估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史(如ITP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感染史、高血压病史等。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史的孕妇,要了解既往治疗情况及疾病控制情况;有高血压病史的要了解血压控制情况等。
2.了解孕期症状,如是否有出血表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出现的时间、程度等;是否有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症状;是否有发热、咳嗽等感染相关症状等。
3.询问生活方式相关情况,如饮食情况、运动情况、接触感染源情况等。
(二)体格检查
1.检查皮肤黏膜有无瘀点、瘀斑、紫癜等出血表现,观察出血部位、范围等。
2.测量血压,评估是否有高血压情况。
3.检查有无感染体征,如咽部充血、肺部啰音等。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重点监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等,动态观察血小板变化趋势。如果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需进一步检查。
2.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风险。
3.相关病因筛查:如自身抗体检测(用于ITP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筛查)、感染相关病原体检测(如病毒抗体、细菌培养等)、肝肾功能检查(用于评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情况)等。例如,怀疑ITP时检测抗血小板抗体等;怀疑感染时进行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检测。
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管理
(一)一般处理
1.对于血小板计数轻度减少(如>50×10/L)且无明显出血症状的孕妇,建议休息,避免外伤,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变化。饮食上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C等有助于血管健康的食物摄入,但无需特殊进补。
2.密切观察孕妇一般情况,包括有无新的出血症状出现、血压变化等。
(二)针对不同病因的处理
1.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定期监测即可,产后多可自行恢复正常。
2.ITP合并妊娠:如果血小板计数>30×10/L且无明显出血倾向,可继续观察;若血小板计数<30×10/L或有明显出血症状,可考虑使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但需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对于有生育史的ITP患者,孕期管理需更加谨慎,要密切与血液科等多学科合作。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血小板减少:积极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控制血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终止妊娠。如出现HELLP综合征等严重情况,多需及时终止妊娠以保障母儿安全。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如年龄较大、有家族史等,孕期需加强血压监测和管理。
4.感染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积极治疗感染,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措施。如果是病毒感染,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是细菌感染,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对于有免疫缺陷等特殊病史的孕妇,在抗感染治疗时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免疫抑制或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高龄孕妇
高龄孕妇发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时,合并其他妊娠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因此,高龄孕妇更需密切监测血压、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加强孕期产检频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干预。同时,由于高龄孕妇自身生理储备相对较差,在处理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母儿风险,权衡各种治疗措施的利弊。
(二)有既往病史孕妇
对于有ITP、高血压、感染史等既往病史的孕妇,孕期需加强多学科管理。如既往有ITP病史的孕妇,孕期要密切监测血小板,因为孕期病情可能复发,且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有高血压病史的孕妇,孕期要严格控制血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后果;有感染史的孕妇,孕期要注意预防再次感染,因为感染可能导致血小板进一步减少,且感染本身对胎儿也有不良影响。
总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孕妇的具体情况,包括分类、评估结果等,采取个体化的管理措施,密切监测母儿情况,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