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可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为急性、慢性、静止性龋齿;按损害解剖部位分为窝沟、平滑面、根面龋;按病变深度分为浅、中、深龋。不同类型龋齿有其各自特点、相关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如急性龋齿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病变进展快;根面龋常见于老年人,与牙龈退缩等有关;浅龋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无自觉症状等。
一、按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分类
(一)急性龋齿
1.特点: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人。病变进展较快,病变组织颜色较浅,质地较软,容易被去除。例如,儿童刚萌出不久的恒牙,由于口腔卫生不佳,细菌容易快速繁殖导致急性龋齿,细菌产生的酸性物质会迅速破坏牙体硬组织。
2.年龄因素:儿童新陈代谢相对旺盛,口腔内细菌活跃,更容易发生急性龋齿。青少年处于身体快速发育阶段,口腔环境变化较多,如果不注意口腔清洁,也易出现急性龋齿。
3.生活方式:长期摄入高糖食物且口腔清洁不彻底的儿童或青年人,患急性龋齿的风险较高。比如经常喝含糖饮料、吃糖果等,会使口腔内糖分含量高,为细菌发酵产酸提供了丰富底物,加速牙体硬组织破坏。
(二)慢性龋齿
1.特点:进展缓慢,病变组织颜色较深,质地较硬。多见于成年人,病变可历经数年才使牙本质深层受累。例如,一些成年人由于口腔卫生状况长期较差,但并非短期内快速破坏牙体组织,而是逐渐侵蚀,病变部位相对较硬,去腐时需要更多力量。
2.年龄因素:成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口腔唾液分泌可能会有变化,口腔自洁能力相对儿童有所下降,但慢性龋齿的发生更多与长期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口腔环境有关。不过相对儿童,成年人发生急性龋齿的概率可能相对低一些,但也不是绝对。
3.生活方式:长期保持不良口腔卫生习惯的成年人,如刷牙不认真、不使用牙线等,容易导致慢性龋齿。一些成年人工作压力大,可能忽视口腔健康维护,长期下来就容易引发慢性龋齿。
(三)静止性龋齿
1.特点:龋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病变环境发生变化,龋病不再继续发展而保持静止状态。例如,牙齿表面的龋损,当局部致龋因素消失后,如邻面龋,由于邻牙接触关系恢复正常,自洁作用改善,龋损停止进展,病变部位相对稳定。
2.年龄性别等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与局部环境改变有关,比如牙齿位置的自洁条件改善等,与年龄、性别本身关系不大,但不同年龄人群可能因牙齿位置等差异而有不同的静止性龋齿发生情况。
二、按损害的解剖部位分类
(一)窝沟龋
1.特点:发生在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的窝沟处或磨牙颊面的颊沟处、前牙的舌面窝处。窝沟是牙齿发育过程中留下的解剖结构,容易滞留食物残渣和细菌。病变开始时,窝沟处颜色变黑,随着病变进展,窝沟底部的牙体硬组织逐渐被破坏。例如,儿童的第一恒磨牙和第二恒磨牙的窝沟,由于窝沟深且复杂,是龋齿的好发部位。
2.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是窝沟龋的高发人群,因为这个阶段的牙齿窝沟较深,且口腔卫生清洁相对不太完善,细菌容易在窝沟内积聚。
3.生活方式:喜欢吃甜食、口腔清洁不彻底的儿童和青少年,窝沟龋的发生率更高。比如经常吃巧克力、蛋糕等含糖高的食物,又不能及时清洁口腔,窝沟内的细菌就会利用糖分产酸,侵蚀窝沟处的牙体组织。
(二)平滑面龋
1.特点:发生在牙齿的光滑面,包括邻面、唇面或颊面等。邻面龋开始时不易被发现,病变部位最初可能只是脱矿,颜色改变不明显,随着病变进展,邻面接触点处的牙体组织破坏,可出现龋洞。唇面或颊面的平滑面龋,初期可能表现为白色脱矿斑点,逐渐变为黄褐色或褐色,病变范围扩大。
2.年龄因素: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成年人的平滑面龋可能与牙龈退缩导致根面暴露有关,而儿童的平滑面龋多与牙面清洁不佳有关。比如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牙根暴露,根面容易发生平滑面龋,而儿童的平滑面龋主要是牙面有菌斑堆积。
3.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不良是导致平滑面龋的重要因素。比如刷牙方法不正确、刷牙时间短,不能有效清除牙齿表面的菌斑和食物残渣,长期积累就会引发平滑面龋。另外,一些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期接触酸性物质的人,也容易导致牙齿平滑面的脱矿,增加平滑面龋的发生风险。
(三)根面龋
1.特点:主要发生在牙根的暴露部位,常见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龈退缩,牙根表面暴露,根面的牙骨质较薄,抗龋能力相对牙釉质差,容易发生龋坏。病变初期可能表现为牙根表面的粗糙、变色,逐渐发展可形成龋洞。
2.年龄因素:老年人是根面龋的高发人群,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牙龈退缩的发生率增加,牙根暴露的情况较为常见。
3.生活方式:老年人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佳,或者患有一些全身性疾病影响唾液分泌,如糖尿病等,会增加根面龋的发生风险。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口腔内环境改变,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容易引发根面龋。同时,老年人如果佩戴假牙,口腔卫生清洁困难,也容易导致根面龋的发生。
三、按病变深度分类
(一)浅龋
1.特点:病变局限于牙釉质或牙骨质,一般无自觉症状。在牙面可见到白色脱矿斑点,或呈黄褐色、褐色斑块,但无明显龋洞形成。例如,牙釉质表面的浅龋,用探针检查时可能有粗糙感或钩拉感。
2.年龄性别等因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主要与牙齿表面的菌斑情况有关,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因为口腔卫生不良出现浅龋。
3.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习惯差的人群,如不按时刷牙、不使用牙线等,容易在牙齿表面形成菌斑,导致浅龋的发生。比如儿童如果家长没有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就容易出现牙齿表面的浅龋。
(二)中龋
1.特点: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可能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牙齿表面可出现明显的龋洞,洞内有病变的牙本质,呈棕色或黑褐色。例如,牙齿邻面的中龋,龋洞形成后,食物嵌入洞内会引起敏感症状。
2.年龄因素: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发生中龋,儿童如果早期浅龋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变可能进展到中龋。成年人如果口腔卫生长期不佳,也会逐渐发展为中龋。
3.生活方式:长期不注意口腔清洁,且经常摄入高糖食物的人群,中龋的发生风险较高。比如经常在两餐之间吃零食,又不能及时清洁口腔,牙齿容易从浅龋发展到中龋。
(三)深龋
1.特点: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患者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刺激去除后疼痛可能持续一段时间。龋洞内有大量腐质,洞底较深,接近牙髓腔。例如,深龋时,用探针探测洞底会有明显的敏感反应,且能感觉到洞底与牙髓的距离较近。
2.年龄因素:儿童和成年人都可能出现深龋,儿童的深龋可能与乳牙的解剖结构和口腔卫生情况有关,成年人的深龋可能与长期的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因素有关。
3.生活方式:口腔卫生不良、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或有不良咀嚼习惯的人群,容易发生深龋。比如喜欢吃坚硬食物导致牙齿磨损,使牙本质暴露,进而发展为深龋;或者长期吃辛辣、过冷过热食物刺激牙齿,也可能促使龋病进展到深龋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