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齿是细菌等多种因素引发的牙齿硬组织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因包括细菌、饮食、宿主和时间因素,临床表现分浅龋、中龋、深龋,诊断靠视诊、探诊、X线检查,可通过口腔卫生保健、饮食控制、氟化物使用、定期口腔检查预防,治疗分充填治疗和牙髓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病因
1.细菌因素
主要的致龋菌有变形链球菌等。这些细菌能利用食物中的糖类产酸,酸性物质会逐渐侵蚀牙齿硬组织。例如,当口腔内残留糖分,变形链球菌等细菌就会分解糖类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长期作用于牙齿表面,使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溶解。
口腔内的细菌会形成牙菌斑,牙菌斑是细菌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细菌在牙菌斑中可以更好地利用糖类产酸并维持酸性环境,从而持续破坏牙齿。
2.饮食因素
糖类食物是龋齿发生的重要促进因素。过多摄入糖果、饼干、甜饮料等富含糖类的食物,会增加口腔内细菌产酸的底物。比如经常喝碳酸饮料,饮料中的糖分容易残留在牙齿表面,为细菌产酸提供了条件。
饮食中的矿物质缺乏也与龋齿有关,如钙、磷、氟等矿物质摄入不足会影响牙齿硬组织的矿化,使牙齿更容易受到酸的侵蚀。例如,儿童如果钙摄入不足,牙齿矿化不完全,患龋齿的风险相对较高。
3.宿主因素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矿化程度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如果牙齿发育不良,如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表面的结构存在缺陷,就容易使细菌和酸性物质侵入。例如,一些先天性牙釉质发育异常的儿童,牙齿更容易患龋齿。
唾液的量和质也影响龋齿发生。唾液具有清洁口腔、缓冲酸性物质、促进牙齿再矿化等作用。如果唾液分泌量减少(如干燥综合征患者)或唾液成分异常,就会降低口腔的自我保护能力。例如,老年人唾液分泌功能减退,患龋齿的几率相对较高。
4.时间因素
龋齿的发生是一个慢性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细菌对牙齿硬组织的破坏是逐渐进行的,从细菌开始附着在牙齿表面,到牙齿出现脱矿,再到形成龋洞,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如果能在早期及时干预,如保持良好口腔卫生等,可阻止龋齿进一步发展。
二、临床表现
1.浅龋
病变局限于牙齿的釉质层,一般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患者通常不易察觉。牙齿表面可能呈现白垩色斑块,或者出现黄褐色的斑点,这是因为牙齿硬组织中的矿物质开始溶解。例如,牙齿颊面或者邻面可能出现一些颜色改变的小区域。
2.中龋
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患者可能对冷、热、酸、甜等刺激敏感,当刺激去除后,敏感症状立即消失。检查时可以看到牙齿上形成较明显的龋洞,龋洞呈棕褐色,质地较软。比如,牙齿的咬合面或者邻面有一个可见的龋洞,探针探查时会感觉龋洞较浅但质地软。
3.深龋
病变到达牙本质深层,患者对冷热刺激以及食物嵌入龋洞时会产生明显的疼痛,但刺激去除后疼痛立即消失。龋洞较深,接近牙髓,龋洞内有较软的腐质。例如,牙齿的邻面龋洞较深,去净腐质后可见接近牙髓的牙本质深层,患者对温度刺激反应敏感。
三、诊断方法
1.视诊
医生通过肉眼观察牙齿表面的颜色、形态等变化。可以发现牙齿表面是否有白垩色、黄褐色改变,是否有龋洞形成等。例如,观察儿童的牙齿,看是否有可疑的变色区域或者龋洞。
2.探诊
使用探针探查牙齿的龋损部位,了解龋洞的深度、质地以及是否敏感。如果探针能够顺利探入龋洞且感觉质地较软,说明龋损处于较浅或中等深度;如果探针探查时患者有明显疼痛,提示龋损接近牙髓。比如,用探针探查牙齿邻面的龋洞,判断龋洞的深度和腐质情况。
3.X线检查
对于一些隐蔽部位的龋齿,如邻面龋或者继发龋等,X线检查可以帮助发现。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牙齿硬组织内部的病变情况,比如能够观察到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破坏程度,以及龋洞与牙髓的关系等。例如,对于怀疑有邻面龋的牙齿,拍摄X线片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龋损情况。
四、预防措施
1.口腔卫生保健
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建议使用巴氏刷牙法。儿童需要家长帮助刷牙,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软毛牙刷,每天早晚正确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例如,3-6岁儿童可以由家长协助,采用画圈的方式刷牙,确保牙齿的每个面都能清洁到。
使用牙线:对于牙齿邻面的清洁,牙线是很好的工具。每天使用牙线可以清除牙齿邻面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儿童在家长帮助下可以学习使用牙线,特别是在牙齿排列较紧密的情况下,牙线能有效清洁邻面。
2.饮食控制
减少含糖食物的摄入,控制吃零食的频率。例如,限制儿童每天喝甜饮料的次数,避免频繁食用糖果、巧克力等。可以多给儿童提供富含钙、磷、氟等矿物质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鱼虾等,有助于牙齿的矿化。
3.氟化物的使用
局部涂氟:儿童可以定期到口腔诊所进行局部涂氟,氟化物可以增强牙齿的抗酸能力,促进牙齿再矿化。一般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局部涂氟。例如,3岁以上儿童可以在专业医生操作下进行局部涂氟,通过涂氟剂在牙齿表面形成保护膜,预防龋齿。
使用含氟牙膏:6岁以下儿童应使用含氟量适当的儿童牙膏,并且需要家长监督使用,避免儿童吞咽牙膏。6岁以上儿童可以逐渐学会正确使用含氟牙膏,含氟牙膏中的氟化物可以帮助牙齿预防龋齿。
4.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到口腔科进行口腔检查,一般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早期发现龋齿等口腔问题并及时处理。例如,儿童从开始长牙后就可以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早期龋齿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涂氟、窝沟封闭等。
五、治疗原则
1.充填治疗
对于龋洞较浅、尚未累及牙髓的情况,采用充填治疗。医生会先去除龋洞内的腐质,然后用充填材料填充龋洞,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常用的充填材料有树脂材料等,树脂材料美观且与牙齿的相容性较好。例如,对于中龋的牙齿,去除腐质后用树脂材料充填龋洞,恢复牙齿的正常咀嚼功能。
2.牙髓治疗
当龋齿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时,需要进行牙髓治疗。首先要缓解疼痛症状,然后进行根管治疗,去除感染的牙髓组织,经过根管预备、消毒、充填等步骤,最后再进行充填或冠修复。例如,深龋患者如果出现自发痛、夜间痛等牙髓炎症状,就需要进行根管治疗。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1.儿童
儿童正处于牙齿发育阶段,患龋齿的几率相对较高。由于儿童可能不能很好地自主控制口腔卫生,家长要特别关注儿童口腔健康。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每天协助刷牙、控制甜食摄入等。同时,儿童6岁左右开始萌出第一恒磨牙,应及时进行窝沟封闭,窝沟封闭可以有效预防第一恒磨牙的窝沟龋,因为第一恒磨牙的窝沟较深,容易积聚细菌和食物残渣。
2.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牙齿磨损、牙龈退缩等原因,容易发生根面龋。根面龋的发生与牙龈退缩后牙根暴露有关,牙根表面的牙骨质矿化程度较低,更容易受到细菌侵蚀。老年人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使用适合老年人的口腔清洁工具,如软毛牙刷等,同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根面龋。
3.孕妇
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口腔环境也会发生改变,患龋齿的风险可能增加。孕妇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饮食上要均衡营养,保证钙、磷、氟等矿物质的摄入,以维护自身和胎儿的口腔健康。如果孕妇有口腔问题,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处理,避免口腔疾病对孕妇和胎儿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