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血尿1+指尿液中红细胞达一定量,尿潜血阳性,可能由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结石、感染、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他因素(如剧烈运动、药物)引起,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超声、CT)、尿液相关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尿蛋白定量)进一步评估,不同人群(儿童、女性、老年人)有不同原因特点及检查处理注意事项。
一、尿常规血尿1+的定义
尿常规中血尿1+表示尿液中存在一定量的红细胞,尿潜血试验结果为阳性,每高倍视野下红细胞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但相对不是非常严重的血尿情况。
二、可能的原因及相关临床意义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例如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类型,多在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蛋白尿等。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年龄上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方面,上呼吸道感染等可能诱发病情发作。
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如膜性肾病等,也可能出现血尿情况,膜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起病隐匿,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血尿、蛋白尿等。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患者除了有血尿表现外,还可能有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受累表现。其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体内产生针对自身组织的抗体有关,红斑狼疮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如紫外线照射等)等因素相关。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发病前1-3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现为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及血尿、蛋白尿等。其发病是由于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炎,累及肾脏时出现血尿等表现。
2.泌尿系统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都可能导致血尿。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引起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饮水少、运动量少等可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例如肾结石患者,结石刺激肾盂或输尿管黏膜,导致黏膜出血,从而在尿常规中出现血尿1+,同时可能伴有肾区绞痛等症状。
3.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尿路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容易出现血尿。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不注意会阴卫生等是诱发因素。例如急性膀胱炎患者,除了血尿1+外,还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4.泌尿系统肿瘤
例如肾盂癌、膀胱癌等,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无痛性血尿,也可能出现血尿1+情况。肾盂癌多见于40-70岁男性,膀胱癌好发于50-70岁男性,发病与长期接触芳香胺类化学物质、吸烟等因素有关。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表面血管丰富,容易破裂出血,从而导致血尿。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起尿路出血,出现血尿。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女性发病可能有一定特点。患者除了血尿外,还常有皮肤瘀点、瘀斑等表现,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其发病机制是自身免疫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
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包括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尿路等组织,导致出血。白血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患者除血尿外,还可能有发热、贫血、感染等表现。
2.感染性疾病
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多见于青壮年,有疫区接触史,发病后可出现发热、出血(包括血尿)、肾脏损害等表现。其病原体是汉坦病毒,通过鼠类传播,患者在发热期后进入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等,可出现尿常规血尿1+等肾脏受损表现。
(三)其他因素
1.剧烈运动
长期不运动的人突然进行大量剧烈运动,如长跑、打篮球等,可能导致运动性血尿。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肾脏受到震动、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原因,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多见于青少年,运动后短时间内出现血尿,一般休息后可逐渐缓解,再次剧烈运动可能复发。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血尿,如抗凝剂(华法林等),长期服用抗凝剂的患者,如果抗凝过度,可能引起尿路出血。不同年龄服用抗凝剂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使用抗凝剂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注意观察尿液情况。
三、进一步检查及评估
(一)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可以初步了解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如是否有结石、肿瘤、肾脏形态是否异常等。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创,可用于排查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对于成年人,也是泌尿系统疾病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例如怀疑肾结石时,超声可发现肾盂或输尿管内的强回声团伴声影。
2.CT检查
对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细微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泌尿系统疾病,如肾脏肿瘤的分期等,CT检查有重要作用。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尤其对于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要权衡利弊。
(二)尿液相关检查
1.尿红细胞形态检查
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尿红细胞形态,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如果尿红细胞以变形红细胞为主,多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如果尿红细胞形态正常,多提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感染等疾病。这种检查对于鉴别血尿来源有重要意义,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进行该项检查。
2.尿蛋白定量
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对于评估肾小球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例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定量异常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程度,不同年龄患者尿蛋白定量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儿童和成人的正常范围不同,通过尿蛋白定量可以辅助判断疾病的预后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的考虑
(一)儿童
1.原因特点
儿童出现尿常规血尿1+时,要特别注意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感染也是儿童常见原因,如急性肾盂肾炎,多与儿童尿路解剖特点(输尿管长而弯曲、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有关,女性儿童相对男性儿童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2.检查及处理注意事项
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尽量选择对身体辐射小的检查方法,如超声检查优先。在处理方面,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时,要选用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会阴清洁,鼓励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
(二)女性
1.原因特点
女性血尿1+时,除了考虑泌尿系统本身疾病外,要注意妇科疾病的影响,如宫颈炎、盆腔炎等,炎症蔓延可能累及尿路导致血尿。同时,女性在生理期可能会出现尿液污染,导致尿常规血尿1+假阳性,需要注意避开生理期进行复查。
2.检查及处理注意事项
女性进行相关检查时,要告知医生月经情况,以便医生判断尿常规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由妇科疾病引起的血尿,需要妇科和泌尿外科联合诊治,治疗妇科疾病的同时处理泌尿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老年人
1.原因特点
老年人血尿1+要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如前列腺癌、膀胱癌等。同时,老年人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肾脏损害,引起血尿。例如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发生率增加,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较多见,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表现。
2.检查及处理注意事项
老年人进行检查时,要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对于有创检查要谨慎。在治疗方面,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如控制血糖、血压等,同时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要权衡利弊,选择相对安全、对身体负担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