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疫苗分主动免疫类(如吸附破伤风疫苗、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和被动免疫类(如破伤风抗毒素、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接种有适应证和禁忌证,接种后有不良反应及不同人群接种有注意事项,主动免疫用于建立长期免疫,被动免疫针对特定伤口及既往免疫不全情况,禁忌证包括过敏、疾病期等,不良反应有局部、全身及过敏等情况,不同人群接种前要评估健康等情况,接种后要观察反应等。
一、破伤风疫苗的种类
(一)主动免疫类
1.吸附破伤风疫苗:是常用的主动免疫制剂,通过将破伤风类毒素吸附在氢氧化铝等吸附剂上,可延长抗原在体内的存留时间,刺激机体产生更持久的免疫应答。一般基础免疫需接种3次,儿童在3、4、5月龄各接种1针,间隔4-8周,18-24月龄时加强免疫1针。对于成年人,如果既往未全程免疫,也需按程序接种以获得持久免疫力。其作用机制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破伤风抗体,当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时,抗体能迅速发挥中和毒素的作用。
2.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同时预防白喉和破伤风,适用于6月龄-12周岁儿童,基础免疫在3、4、5月龄各接种1针,18-24月龄加强免疫1针,可同时获得对白喉和破伤风的免疫保护。
(二)被动免疫类
1.破伤风抗毒素(TAT):是用破伤风类毒素免疫马所得的血浆,经胃酶消化后纯化制成的液体抗毒素球蛋白制剂。主要用于已出现破伤风临床症状的患者的治疗,以及疑似破伤风的外伤患者的紧急预防。但使用前需做皮试,阳性者需进行脱敏注射。其作用是直接中和体内游离的破伤风毒素,但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仅2-3周。
2.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再经破伤风类毒素免疫的健康人血浆,经提取、灭活病毒制成。优点是不会发生血清病,无需皮试,免疫力持续时间较长,约3-4周。主要用于破伤风的预防,尤其是对TAT过敏者,适用于外伤可能感染破伤风且未进行主动免疫或主动免疫不完全的患者。
二、破伤风疫苗的接种适应证
(一)主动免疫的适应证
1.儿童常规免疫: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儿童需接种破伤风类毒素相关疫苗以建立长期的免疫保护。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感染破伤风梭菌,通过常规接种可以在体内产生足够的抗体来抵御破伤风梭菌的侵袭。
2.成年人:对于从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接种史不详的成年人,若有发生破伤风风险的外伤,如伤口较深、污染严重(被泥土、粪便等污染)的伤口,需要补种破伤风疫苗以获得主动免疫。例如建筑工人在工作中被生锈铁钉扎伤,就需要评估其破伤风疫苗接种情况,若未全程免疫则需补种。
(二)被动免疫的适应证
1.伤口情况评估:当伤口符合以下情况时需进行被动免疫:伤口深而窄,形成厌氧环境,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伤口被泥土、粪便、铁锈等污染;伤口有坏死组织、异物等。对于这类伤口,即使既往接种过破伤风疫苗,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被动免疫补充。例如农民被带有泥土的农具割伤较深的伤口,就需要考虑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
2.既往免疫情况:对于既往主动免疫不完全(未完成全程基础免疫程序)的患者,即使有上述伤口情况,也需要在清创等处理后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三、破伤风疫苗的接种禁忌证
(一)主动免疫禁忌证
1.过敏反应史:对破伤风类毒素过敏者禁用。例如曾接种破伤风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荨麻疹等,再次接种时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过敏反应,所以不能接种吸附破伤风疫苗等相关主动免疫制剂。
2.发热、急性疾病期:处于发热、急性严重疾病期的患者应暂缓接种,待病情稳定后再评估是否可以接种。因为此时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低下或紊乱状态,接种疫苗可能会加重病情或影响免疫效果。
3.神经系统疾病:患有未控制的癫痫、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禁用,因为破伤风疫苗接种后可能会诱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加重原有病情。
(二)被动免疫禁忌证
1.过敏反应史: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者禁用破伤风抗毒素,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一般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但对人免疫球蛋白过敏者也禁用。例如既往使用破伤风抗毒素出现过严重过敏反应,就不能再使用破伤风抗毒素,而对于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若有明确的人免疫球蛋白过敏史也不能使用。
2.特殊人群:免疫功能缺陷者使用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时需谨慎,因为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免疫保护效果,且可能增加感染等风险。
四、破伤风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一)主动免疫的不良反应
1.局部反应:接种后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等,一般症状较轻,多在1-2天内自行缓解。例如儿童接种吸附破伤风疫苗后,接种部位可能出现轻度红肿,家长无需过度紧张,可通过局部冷敷等方式缓解不适,但要注意观察红肿范围等变化。
2.全身反应:少数人可能出现低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可伴有乏力、头痛等症状,通常1-2天内可自行消退。若体温超过38.5℃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如高热持续不退、严重头痛、呕吐等,需及时就医,进行对症处理。
(二)被动免疫的不良反应
1.破伤风抗毒素的不良反应:皮试阳性者脱敏注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皮疹、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心悸等,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过敏反应,需立即停止注射,进行抗过敏抢救治疗,如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
2.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的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等轻微反应,多可自行缓解。但也有极个别情况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处理原则同破伤风抗毒素过敏反应的处理。
五、不同人群接种破伤风疫苗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
1.接种前:要详细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包括近期是否有发热、感冒等情况。如果儿童处于疾病急性期,需暂缓接种,待康复后再安排接种。同时,要向家长了解儿童既往预防接种史,尤其是破伤风疫苗的接种情况。
2.接种后:要在接种场所观察30分钟左右,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过敏等不良反应。回家后要注意让儿童多休息,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接种部位,防止感染。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体温及接种部位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二)成年人
1.接种前:成年人接种破伤风疫苗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过敏史、慢性疾病史(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对于有慢性疾病的成年人,要评估当前疾病控制情况是否适合接种。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接种疫苗可能影响免疫效果或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需在血糖控制平稳后接种。
2.接种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成年人可能工作繁忙,接种后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要注意观察自身反应,如出现严重不适要及时就医。
(三)老年人
1.接种前: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接种前要详细评估其健康状况,包括肝肾功能、心血管功能等。例如老年人有冠心病,要评估接种疫苗时的心脏耐受情况,必要时可在心血管医生评估后进行接种。还要询问老年人的疫苗接种史,确定是否需要接种及接种的种类。
2.接种后:由于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基础疾病较多,接种后要加强观察。要注意监测体温、血压等指标,因为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后可能病情变化较快。同时,要提醒老年人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后续的健康管理和可能的加强免疫等。
(四)孕妇
1.接种前:孕妇接种破伤风疫苗需谨慎,要充分评估接种的必要性和风险。一般来说,只有当孕妇有明确的破伤风疫苗接种适应证且无禁忌证时才考虑接种。要详细告知孕妇及家属接种的益处和可能存在的风险,由孕妇和家属权衡后决定是否接种。
2.接种后:要密切观察孕妇的身体状况,因为孕妇的特殊生理状态可能使不良反应的表现和处理有所不同。要注意休息,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同时要关注胎儿的情况,但一般破伤风疫苗对胎儿的影响较小,无需过度担忧,但仍需密切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