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喷嚏或咳嗽时流尿可能由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体格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评估,可采取盆底肌训练、生活方式调整等非药物干预,或药物、手术等治疗,不同人群如女性、男性、儿童有不同的特殊考虑。
一、原因分析
(一)压力性尿失禁
1.女性常见情况: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经产妇。妊娠、分娩过程可能导致盆底肌肉、筋膜等支持结构损伤,使得尿道周围的支撑力量减弱。当腹压突然增加时,如打喷嚏、咳嗽、大笑、运动等,尿液不自主地从尿道口流出。例如,有研究表明,约50%的经产妇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相关问题,妊娠和分娩对盆底组织的机械性损伤是重要诱因。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尿道黏膜变薄、萎缩,尿道闭合压力降低,也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增加了打喷嚏或咳嗽时流尿的风险。
2.男性可能情况:
男性相对较少见,但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可能导致类似情况。前列腺增生会使尿道受到压迫,排尿受阻,长期可导致膀胱功能和盆底支持结构改变,在腹压增加时出现尿失禁表现。
(二)膀胱过度活动症
1.发病机制: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压力性尿失禁。其发病与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收缩有关,即使膀胱内尿液量不多时,也会因逼尿肌异常收缩而产生强烈尿意,当遇到打喷嚏、咳嗽等腹压增加情况时,可能诱发尿液不自主流出。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年龄增长是一个相关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膀胱功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更容易出现膀胱过度活动症相关表现。
(三)泌尿系统感染
1.炎症刺激:当泌尿系统发生感染时,如膀胱炎等,炎症会刺激膀胱黏膜,使膀胱敏感性增高。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症状,在打喷嚏、咳嗽等腹压增加时,也可能促使尿液排出,表现为流尿现象。泌尿系统感染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相对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尤其在性生活活跃期、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
二、相关检查与评估
(一)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如营养状况、有无肥胖等。肥胖是压力性尿失禁的一个危险因素,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腹压,加重尿失禁症状。
2.盆底检查:对于女性患者,检查盆底肌肉的张力、完整性等。可以通过指诊等方式评估盆底肌肉的收缩力和支持结构情况,了解是否存在盆底肌肉损伤等问题。
3.泌尿系统检查: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外观,有无压痛等情况,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异常。
(二)尿流动力学检查
1.压力-流率测定:通过该检查可以评估膀胱排尿功能和尿道阻力等情况,明确是否存在膀胱出口梗阻以及逼尿肌功能异常等问题,对于诊断压力性尿失禁、膀胱过度活动症等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可发现腹压增加时尿道压力低于膀胱压力,导致尿液漏出。
2.膀胱测压:能够检测膀胱在充盈过程中的压力变化,了解膀胱逼尿肌的收缩功能和顺应性。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可观察到膀胱逼尿肌不自主收缩的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液中是否存在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果尿常规中白细胞明显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菌培养等检查以明确病原体。
2.肾功能检查: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检测,评估肾脏的功能状态,因为一些泌尿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肾功能,而肾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尿失禁等情况存在关联。
三、应对与干预措施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盆底肌训练
凯格尔运动:对于各年龄段的患者都适用,尤其是女性。患者可以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收缩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5-30分钟,每天3-4次。长期坚持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尿道周围的支撑力,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等情况。例如,有研究显示,坚持3个月以上的凯格尔运动可以使约40%的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生物反馈疗法:借助生物反馈仪器,让患者直观地了解盆底肌肉的活动情况,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盆底肌训练。这种方法对于一些患者可能效果更好,尤其适用于自我训练效果不佳的人群。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正确掌握盆底肌收缩的技巧,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是重要的干预措施。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减少腹压,从而减轻尿失禁症状。例如,每减轻10%的体重,可能会使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有所缓解。
避免诱发因素:对于存在膀胱过度活动症或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可能诱发腹压增加的因素,如避免长时间憋尿、减少饮用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饮料,因为这些饮料可能会刺激膀胱,加重尿频、尿急等症状。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因寒冷刺激引起打喷嚏等情况而诱发尿失禁。
排尿训练:对于有尿频症状的患者,可以进行排尿训练,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例如,开始时每1-2小时排尿一次,然后逐渐延长到2-3小时排尿一次,通过训练来调整膀胱的功能,改善尿频、尿急等症状。
(二)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1.针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药物:如M受体拮抗剂,这类药物可以阻断膀胱逼尿肌上的M受体,抑制逼尿肌的不自主收缩,从而缓解尿急、尿频等症状。但需要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用药差异,例如儿童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而成年人根据病情在医生评估后可以考虑使用。
2.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的药物:雌激素对于绝经后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可能有一定作用,通过补充雌激素可以增加尿道黏膜的厚度和尿道闭合压力,但使用雌激素需要谨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如是否存在雌激素相关疾病的禁忌证等。
(三)手术治疗
1.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手术:
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通过手术将膀胱尿道悬吊,加强尿道周围的支撑力量,适用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如年龄、全身健康状况等。
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通过放置吊带将尿道中段悬吊起来,增加尿道阻力,效果较好,创伤小,恢复快,但也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2.男性相关情况的手术:对于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类似尿失禁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前列腺手术,如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以解除尿道梗阻,改善排尿功能,但手术同样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手术风险。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一)女性
1.育龄女性:妊娠期要注意避免过度增大腹压,减少对盆底组织的损伤风险。分娩后应尽早进行盆底肌训练,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促进盆底组织恢复,降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注意性生活卫生,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几率,因为孕期和产后女性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
2.绝经后女性:除了进行盆底肌训练和生活方式调整外,可以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但需要密切监测雌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如乳腺增生、子宫内膜增生等情况。同时,定期进行泌尿系统检查,早期发现和处理泌尿系统疾病。
(二)男性
1.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增生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要定期进行前列腺相关检查,如直肠指诊、前列腺超声等。如果出现排尿异常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措施。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避免长时间久坐、适量饮水等,减少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儿童
1.儿童出现打喷嚏或咳嗽流尿的情况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有关。如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儿童治疗时应优先考虑非侵入性的干预措施,避免过早使用药物或创伤性治疗,同时要注重家长的护理指导,如避免孩子长时间憋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