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有术前、术后注意事项及禁忌情况,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要点。术前要做好口腔卫生准备、避开生理期、正常饮食避免刺激;术后需压迫止血、注意饮食(2小时内禁食禁水,2小时后进温凉稀软食物,1周内不用拔牙侧咀嚼)、口腔护理(24小时内不刷牙漱口,24小时后轻刷牙且避创口,可遵医嘱用含漱液)、处理肿胀疼痛(24小时内冷敷,疼痛明显遵医嘱服药);禁忌情况包括全身性疾病未控制、急性炎症期、特殊时期(生理期、孕妇前3月和后3月);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安抚情绪、术后密切观察;孕妇拔牙需谨慎告知情况、术后密切关注;老年人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加强术后护理。
一、术前注意事项
1.口腔卫生准备
术前应保持口腔清洁,认真刷牙漱口。这是因为智齿周围若有食物残渣残留,可能会在术后引发感染等问题。例如,研究表明,术前口腔卫生状况良好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口腔卫生较差者。对于儿童来说,家长应协助其做好口腔清洁,确保牙齿表面无明显食物残留;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更要注意口腔卫生,因为孕期口腔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
女性患者要避开生理期,因为生理期女性身体凝血功能会有所变化,可能导致术后出血风险增加。
2.饮食方面
术前应正常饮食,但要避免食用过于坚硬、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刺激口腔组织。正常饮食能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来应对拔牙手术。比如,术前大量食用辛辣食物可能会使口腔黏膜处于敏感状态,增加手术中的不适感。儿童在术前应避免食用过多糖果等甜食,防止龋齿等问题影响拔牙操作及术后恢复;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营养均衡,保证身体有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来支撑手术。
二、术后注意事项
1.压迫止血
拔牙后医生会在拔牙创放置棉球或纱布让患者咬紧,一般需压迫30-40分钟以达到止血目的。这是利用棉球或纱布的压迫作用促使创口凝血块形成。对于儿童,家长要在旁边看护,确保棉球咬压时间合适,避免儿童自行吐出棉球导致出血不止;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如患有血友病等疾病,可能需要延长压迫时间或采取其他特殊止血措施。
2.饮食要求
术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2小时后可进食温凉、稀软的食物,如米粥、软面条等。温凉的食物可以减轻创口的肿胀和疼痛,稀软食物则不会刺激创口。例如,过热的食物会使血管扩张,加重出血和肿胀;过硬的食物可能会摩擦创口,导致血凝块脱落。儿童术后应选择易于吞咽的温凉流食或半流食,避免食用坚果、脆片等坚硬食物;老年人术后饮食同样要注意温软,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如鸡蛋羹等,以促进创口愈合,但要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
术后1周内避免用拔牙侧咀嚼食物,防止血凝块脱落,影响创口愈合。这是因为咀嚼时的力量会作用于拔牙创口,容易使刚形成的血凝块移位或脱落,从而引发干槽症等并发症。儿童在术后要注意引导其不用拔牙侧咀嚼,家长可以帮助选择合适的进食方式;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更要注意避免使用拔牙侧咀嚼,必要时可调整饮食结构,将食物制备得更易于在非拔牙侧咀嚼。
3.口腔护理
术后24小时内不宜刷牙漱口,24小时后可轻轻刷牙,但要避开拔牙创口。24小时内刷牙漱口可能会冲掉血凝块,导致创口感染。例如,研究发现,术后24小时内不注意口腔护理导致血凝块脱落的患者,干槽症发生率显著升高。儿童术后24小时内的口腔护理由家长协助进行,用湿纱布擦拭口腔即可;孕妇术后口腔护理要更加轻柔,避免刺激引发不适,24小时后可选择软毛牙刷轻轻清洁牙齿,但要远离拔牙创口区域。
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含漱液,如氯己定含漱液等,以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含漱液能有效清除口腔内的细菌和食物残渣。对于儿童,要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含漱液,且家长要监督使用,避免儿童吞咽过多含漱液;对于有妊娠期牙龈炎等特殊情况的孕妇,使用含漱液前要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含漱液。
4.肿胀与疼痛处理
术后24小时内可对面部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3小时。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冷敷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液渗出,从而减轻创口周围的肿胀。儿童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力度,避免冻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冷敷时要密切观察皮肤状况,防止低温造成损伤。
若术后疼痛较为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一般不建议首选药物止痛,可优先采用冷敷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疼痛;孕妇则要谨慎使用药物,必须使用时要咨询医生,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三、禁忌情况
1.全身性疾病未控制时禁忌拔牙
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过高时拔牙可能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因为拔牙时的疼痛刺激和紧张情绪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升高。例如,血压高于180/100mmHg时,拔牙风险显著增加。对于高血压患者,应在血压控制平稳后(一般血压低于160/100mmHg),在医生评估下进行拔牙操作。孕妇若患有高血压,更要谨慎,因为孕期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胎儿,需在妇产科和口腔科医生共同评估下决定是否拔牙及拔牙时机。
患有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创口愈合,容易滋生细菌。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低于8.88mmol/L且无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时,方可考虑拔牙。儿童糖尿病患者拔牙时,要特别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保证血糖稳定在合适范围,以降低术后感染风险;老年糖尿病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更要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拔牙前准备。
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患者禁忌拔牙。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和免疫功能严重异常,拔牙后极易出血不止且发生感染;血友病患者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拔牙后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这些患者需要先由血液科等相关科室进行病情控制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能进行拔牙操作,且操作过程中需采取特殊的止血和预防感染措施。
2.急性炎症期禁忌拔牙
当智齿周围存在急性冠周炎等炎症时,拔牙会导致炎症扩散。因为此时创口局部组织处于充血、水肿、有炎症细胞浸润的状态,拔牙会使炎症因子等扩散到周围组织,加重病情。例如,急性冠周炎发作时,拔牙可能引发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应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再考虑拔牙。儿童急性炎症期拔牙风险更高,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炎症扩散可能更快更严重,所以更要严格遵循先控制炎症后拔牙的原则;孕妇急性炎症期拔牙需谨慎,要综合考虑炎症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在医生充分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
3.特殊时期禁忌拔牙
女性生理期禁忌拔牙,前面已提及,生理期凝血功能变化易导致术后出血过多。
孕妇在怀孕前3个月和后3个月一般禁忌拔牙。怀孕前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怀孕后3个月拔牙可能会引发早产。在怀孕中期(4-6个月),若必须拔牙,需在医生充分评估风险后谨慎进行,且要告知医生怀孕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四、特殊人群注意要点
1.儿童
儿童拔牙时由于配合度较差,家长要在术前安抚儿童情绪,让儿童了解拔牙过程,减轻其恐惧心理。术后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口腔出血情况、面部肿胀情况及精神状态。儿童术后可能会因为疼痛等原因哭闹不安,家长要适当给予安慰,同时注意儿童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有助于创口愈合。例如,要确保儿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2.孕妇
孕妇拔牙需格外谨慎,术前要详细告知医生怀孕情况,包括孕周等。术后要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如有无出血、肿胀加重等情况。由于孕期身体的特殊变化,孕妇对疼痛和感染的耐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所以术后护理要更加细致。同时,孕妇要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进行复查,确保自身和胎儿健康。
3.老年人
老年人拔牙前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有所衰退,对手术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创口愈合情况,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钙剂等有助于骨骼和创口愈合的营养物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