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有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尿液外观异常(血尿、浑浊尿)、全身症状(发热、寒战、腰痛)等表现,实验室检查中尿常规可发现白细胞、红细胞、细菌异常,尿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金标准,影像学检查超声可观察泌尿系统结构、CT可清晰显示细微结构,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不同人群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症状表现
(一)尿路刺激症状
1.尿频
年龄方面:儿童可能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与成人不同,儿童膀胱容量小,尿路感染时更易出现尿频。例如,正常婴儿每天排尿次数约为10-15次,若尿路感染时可增至20次以上;成人正常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尿路感染时白天排尿次数可明显超过8次。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尿道短,更易发生尿路感染导致尿频。
生活方式方面:如果有长时间憋尿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尿路刺激症状,使尿频更明显。
病史方面: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尿路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发生尿路感染时尿频症状可能更顽固。
表现为患者自觉频繁有尿意,每次尿量不多。
2.尿急
年龄上:儿童尿急时可能不能很好控制排尿,容易出现急迫性尿失禁等情况。比如幼儿可能会突然不能控制地排出少量尿液,同时伴有强烈的排尿欲望。
性别上:女性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尿急症状可能相对更突出,在感染时难以抑制排尿冲动。
生活方式上: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尿急症状。
病史上:有神经系统疾病影响排尿控制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尿急症状可能更复杂。
表现为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很难控制。
3.尿痛
年龄上:儿童尿痛时可能会表现出哭闹、拒尿等情况。例如幼儿在排尿时会出现哭闹不安,因为排尿时尿道有疼痛感觉。
性别上:男性尿痛可能会伴有会阴部、阴茎等部位的不适,女性尿痛主要是尿道外口部位的疼痛。
生活方式上:不注意个人卫生、长期久坐等生活方式会增加尿痛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
病史上:有尿道炎等既往病史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尿痛可能更明显。
表现为排尿时尿道部位有烧灼感、刺痛感等。
(二)尿液外观异常
1.血尿
年龄上:儿童血尿可能表现为尿液颜色发红,如洗肉水样等。新生儿或婴儿可能通过尿布发现尿液颜色异常。
性别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血尿需要排除月经等因素干扰。
生活方式上: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一过性血尿,但如果是尿路感染导致的血尿,通常会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
病史上:有肾小球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血尿情况需要进一步鉴别。
表现为尿液中含有红细胞,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可见时尿液呈红色。
2.浑浊尿
年龄上:儿童尿液浑浊可能是因为感染导致尿液中有大量白细胞、细菌等成分。例如幼儿尿液浑浊可能提示有泌尿系统感染。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上:饮水过少会导致尿液浓缩,可能出现浑浊,但尿路感染导致的浑浊尿一般伴有其他症状。
病史上:有泌尿系统结核等病史的患者,尿液浑浊情况可能不同。
表现为尿液不清澈,呈浑浊状。
(三)全身症状
1.发热
年龄上:儿童尿路感染时更容易出现发热,尤其是婴幼儿。婴儿可能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8℃以上,甚至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新生儿尿路感染时发热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尿路感染时更易出现发热。
病史上: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发热可能持续时间长且不易控制。
表现为体温升高,可伴有寒战等表现。
2.寒战
年龄上:儿童在尿路感染出现发热时可能会伴有寒战,尤其是感染较为严重时。例如较大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全身发抖、牙齿打颤等寒战表现。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上:身体受凉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寒战。
病史上: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寒战情况需要重视。
表现为突然出现怕冷、发抖的症状。
3.腰痛
年龄上:儿童腰痛可能表述不清,可能会出现哭闹、拒动腰部等表现。例如学龄儿童可能会用手捂着腰部表示不适。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肾盂肾炎时腰痛可能相对更常见。
生活方式上:长期弯腰工作等生活方式可能会掩盖或加重腰痛症状,而尿路感染导致的腰痛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但需要鉴别。
病史上:有腰椎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腰痛需要仔细鉴别是腰椎疾病还是尿路感染引起。
表现为腰部有疼痛感觉,可分为钝痛或酸痛等。
二、实验室检查
(一)尿常规检查
1.白细胞
年龄上:儿童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尿液中白细胞计数>5个/高倍视野就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而成人尿液中白细胞计数>5个/高倍视野考虑可能有尿路感染。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月经期间留取尿常规可能会影响白细胞计数结果,需要避开月经期留取标本。
生活方式上:如果留取尿常规标本前有大量饮水,可能会稀释尿液,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降低,需要注意留取标本的规范。
病史上:有泌尿系统感染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尿常规中白细胞可能会反复出现异常。
意义:尿液中白细胞增多提示泌尿系统有炎症反应,是尿路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白细胞增多越多,提示感染可能越严重。
2.红细胞
年龄上:儿童红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尿液中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可能异常,而成人尿液中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考虑可能有问题。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要排除月经等因素干扰红细胞计数。
生活方式上: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红细胞增多,需要与病理性红细胞增多鉴别。
病史上:有肾小球疾病等病史的患者,红细胞增多需要进一步区分是原发疾病还是尿路感染导致。
意义:尿液中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有泌尿系统出血,尿路感染时可能因为炎症刺激导致黏膜出血,出现红细胞增多。
3.细菌
年龄上:儿童尿液中细菌检测如果发现有大量细菌,提示尿路感染的可能性大。例如通过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等方法发现细菌。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上:不注意外阴清洁等生活方式会增加尿液中细菌污染的机会,影响检查结果判断。
病史上:有泌尿系统器械检查史的患者,尿液中细菌增多可能与器械操作有关。
意义:尿液中发现细菌提示有尿路感染,可帮助明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等。
(二)尿细菌培养
1.阳性结果意义
年龄上:儿童尿细菌培养阳性对于诊断尿路感染非常重要,尤其是婴幼儿。如果培养出致病菌,基本可以确诊尿路感染。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尿细菌培养阳性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判断是否为真性菌尿。
生活方式上:如果在留取尿标本前使用过抗生素,可能会影响尿细菌培养结果,导致假阴性。
病史上:有泌尿系统结石等病史的患者,尿细菌培养阳性可能与结石引起的梗阻导致感染有关。
意义:尿细菌培养阳性是确诊尿路感染的金标准,根据培养出的细菌种类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一)超声检查
1.适用情况
年龄上:儿童尿路感染时超声检查可以帮助发现泌尿系统是否有解剖结构异常,如肾盂积水、输尿管扩张等情况。新生儿尿路感染时超声检查有助于排查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超声检查需要注意子宫、附件等情况有无异常。
生活方式上:一般生活方式对超声检查影响不大,但检查前需要适度充盈膀胱,以便更好地观察泌尿系统结构。
病史上:有泌尿系统疾病既往史的患者,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原发病变情况以及是否有继发感染等。
意义: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发现是否有结石、积水、占位等异常情况,对于尿路感染的病因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二)CT检查
1.适用情况
年龄上:儿童一般较少首选CT检查,因为CT有辐射,但对于一些复杂的泌尿系统感染情况,如怀疑有泌尿系统脓肿等,可能会考虑CT检查。成人尿路感染时,若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可能会进行CT检查。
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上:检查前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等,生活方式主要影响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病史上:有恶性肿瘤等病史的患者,CT检查可以帮助评估肿瘤与尿路感染的关系等。
意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泌尿系统的占位性病变、脓肿等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明确尿路感染的病因和严重程度。
如果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为尿路感染,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判断尿路感染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准确进行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