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有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相应月龄不能达正常指标,姿势异常与肌张力异常相关,肌张力增高被动活动阻力大、受限,肌张力降低肢体松软;反射异常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直及平衡反射延迟或不出现;还有喂养困难、异常哭闹、对声音视觉刺激反应异常等早期表现。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导致的姿势改变。例如,肌张力增高时,患儿可能出现角弓反张(头后仰、背过伸、下肢伸直)、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等;肌张力降低时,可能表现为四肢松软、姿势松软无力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使得对肌肉的调节失衡,引起肌肉张力的异常改变,进而出现异常姿势。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由于身体发育的特点不同,姿势异常的表现也会有所差异。比如新生儿时期可能表现为四肢屈曲较多,而随着月龄增长,异常姿势会逐渐明显并固定化。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通过被动活动患儿的肢体来感知。当被动活动患儿的上肢或下肢时,会感觉到有明显的阻力,活动受限。这是因为脑部受损后,神经传导通路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对于婴幼儿来说,家长在给患儿穿衣服、换尿布等活动肢体时可能会明显感觉到患儿肢体较硬,活动不灵活。
肌张力降低:患儿肢体松软,被动活动时阻力很小,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例如,给患儿活动上肢时,感觉像棉花一样松软,没有正常的张力支撑。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肌肉无法正常维持一定的张力,从而出现肌张力降低的表现。在新生儿期,肌张力降低的患儿可能会表现为四肢下垂,活动时没有主动的抵抗等情况。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握持反射在出生后3-4个月消失,拥抱反射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脑瘫患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比如6个月后仍存在握持反射或拥抱反射。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反射的调节,导致原始反射不能按时消失。不同原始反射的延迟消失会影响患儿的运动发育和神经功能的正常发展。
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射延迟出现或不出现:立直反射如颈立直反射、躯干立直反射等,平衡反射如坐位平衡反射、站位平衡反射等。脑瘫患儿这些反射可能延迟出现或者根本不出现。例如,正常婴儿7-8个月时能出现坐位平衡反射,而脑瘫患儿可能在相应月龄不能出现该反射。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身体姿势和平衡的调节功能,导致立直反射和平衡反射不能正常发育和出现,进而影响患儿的姿势控制和运动能力。
其他早期表现
喂养困难:新生儿或小婴儿可能出现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导致喂养时容易呛咳、吐奶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口面部肌肉的控制和吞咽反射的正常功能。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咀嚼困难、进食速度慢等情况。这不仅影响患儿的营养摄入,还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异常哭闹:部分脑瘫患儿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持续哭闹,难以安抚。这可能与脑部不适或者身体的异常感觉有关。由于患儿无法用语言表达身体的不适,只能通过哭闹来传达,所以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哭闹情况,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是否存在脑瘫的可能。
对声音、视觉刺激反应异常:正常婴儿对周围的声音、视觉刺激会有相应的反应,如听到声音会转头、看到感兴趣的物体会注视等。脑瘫患儿可能对这些刺激反应迟钝,比如对较大的声音没有明显的惊跳反应,对鲜艳的颜色或有趣的玩具没有注视的兴趣等。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感觉刺激的接收和处理功能,导致患儿对周围环境的感觉反应异常。不同年龄的患儿对刺激的反应程度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家长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来观察其对刺激的反应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