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仰卧位、俯卧位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阳性)、生长发育迟缓(体格、智力语言等发育迟缓)及其他伴随症状(癫痫发作、视力听力障碍、牙齿发育异常),这些表现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调控失衡等相关,不同患儿表现有差异。
运动发育落后:在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方面均落后于正常儿童。大运动方面,正常婴儿3个月左右会抬头,6个月能独坐,1岁左右会独走,而脑瘫患儿可能3个月不能抬头,6个月不能独坐,1岁仍不能独走或走不稳;精细运动方面,正常婴儿8-9个月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体,脑瘫患儿可能到相应月龄仍不能完成该动作。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运动神经传导和肌肉的正常协调运动,年龄越小,运动发育落后的表现越易被察觉。
姿势异常
仰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婴儿仰卧位时四肢自然伸展,而脑瘫患儿仰卧位时可能出现头后仰,下肢伸直,有时双手紧握呈握拳状。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身体姿势的调控异常,头部后仰是由于颈部伸肌张力增高,下肢伸直与肌张力异常相关。
俯卧位姿势异常:正常婴儿俯卧位时能抬头、挺胸,用手臂支撑身体,而脑瘫患儿俯卧位时可能不能抬头,胸部不能离开床面,呈现头低臀高的姿势,这与颈部和上肢的肌肉力量及肌张力异常有关,影响了患儿在俯卧位时的正常姿势维持。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新生儿出生后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正常情况下这些反射会在一定月龄后逐渐消失。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在4-6个月应消失,但脑瘫患儿可能8个月甚至更久仍存在;握持反射正常在3-4个月消失,脑瘫患儿可能持续到较大月龄。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原始反射的调控,导致反射不能按正常规律消退。
病理反射阳性:部分脑瘫患儿会出现病理反射阳性,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用钝物轻划足底外侧时,拇趾背伸,其余四趾呈扇形展开。这是由于脑部病变破坏了正常的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原本被抑制的病理反射释放出来,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情况。
生长发育迟缓
体格生长迟缓:脑瘫患儿的身高、体重增长可能落后于正常儿童。这与患儿运动功能障碍导致活动量减少,营养物质消耗和吸收情况改变有关。例如,由于运动少,机体代谢率降低,对营养的需求相对减少但吸收可能也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体格的正常生长。
智力、语言等发育迟缓: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理解、学习等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同时,语言发育也常迟缓,部分患儿可能存在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或失语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不仅影响运动功能,还涉及到智力、语言等相关脑区的损伤,智力发育迟缓与大脑皮层功能受损有关,语言发育迟缓则与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通路受损有关。
其他伴随症状
癫痫发作:约30%-50%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如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脑瘫导致的脑损伤是癫痫发作的重要诱因,癫痫发作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脑功能和生长发育,加重病情。
视力、听力障碍: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视力问题,如斜视、弱视、视野缺损等;也有部分患儿伴有听力障碍,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交流。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可能累及视觉中枢和听觉中枢所在区域,导致视觉和听觉功能受损,不同患儿视力和听力障碍的程度有所不同。
牙齿发育异常:脑瘫患儿常出现牙齿排列不齐、龋齿等牙齿发育异常情况,这与患儿的整体身体状况和口腔功能发育受限有关,由于运动功能障碍,患儿可能不能很好地进行口腔清洁,加之身体抵抗力等因素影响,导致牙齿发育和健康出现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