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原位癌是宫颈上皮内瘤变严重阶段,发病与年龄、HPV感染、性行为及分娩因素相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靠宫颈细胞学、HPV、阴道镜及活检诊断,治疗用锥切术,预后较好,育龄、中老年及高危人群需注意定期检查与健康生活方式以预防。
一、定义
宫颈原位癌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严重阶段,指病变细胞几乎累及或累及整个宫颈上皮层,但癌细胞还未突破基底膜向间质浸润的一种宫颈上皮内病变。它属于宫颈癌前病变的范畴,但具有发展为浸润癌的潜在可能性。
二、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女性都可能发生,但在30-35岁和50-55岁女性中相对更常见。年轻女性可能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有关,而中老年女性除了HPV因素外,还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等因素相关。
HPV感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原位癌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例如,高危型HPV16、18型等持续感染,病毒的基因组会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干扰细胞正常的生长调控机制,逐渐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性行为及分娩因素:过早开始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多孕多产等因素会增加宫颈原位癌的发病风险。过早性生活使宫颈局部组织处于相对稚嫩阶段,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多个性伴侣会增加感染高危型HPV的机会;多孕多产会对宫颈组织造成损伤,影响宫颈的正常防御功能。
三、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可呈白色或血性,伴有异味;也可能在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现接触性出血,但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视。
体征:妇科检查时可能发现宫颈外观无明显异常,或者宫颈局部呈现糜烂样改变等,但这些体征不具有特异性,不能仅依靠体征来诊断宫颈原位癌。
四、诊断方法
宫颈细胞学检查:通常采用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细胞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异常的上皮细胞,如怀疑有宫颈原位癌等病变时会提示细胞有异型性等改变,但该检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确诊。
HPV检测:高危型HPV检测有助于筛查宫颈病变风险,若高危型HPV阳性,需要进一步进行阴道镜检查等。
阴道镜检查:在阴道镜下观察宫颈上皮的形态、血管等情况,若发现可疑病变部位,可在阴道镜引导下进行宫颈活检,活检组织送病理检查是确诊宫颈原位癌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明确病变细胞是否累及整个上皮层且未突破基底膜等情况。
五、治疗及预后
治疗:对于宫颈原位癌的治疗,常采用宫颈锥切术,包括宫颈冷刀锥切术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等。通过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预后:宫颈原位癌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治愈率较高。患者经过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一般不影响正常的寿命和生活质量。但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预后会变差。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育龄女性应重视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宫颈病变。如果发现有高危型HPV感染等情况,要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随访和进一步检查,必要时及时处理,预防宫颈原位癌的发生和发展。
中老年女性:中老年女性同样需要定期进行妇科相关检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仍有发生宫颈病变的可能。在进行妇科检查时,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症状等情况,以便医生全面评估病情。
有高危因素人群:比如有多个性伴侣、过早性生活等高危因素的女性,除了定期检查外,还应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增强体质等,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降低宫颈病变的发生风险。同时,性伴侣也应注意保持生殖器官的卫生等,共同预防宫颈病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