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有典型症状(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足皮疹)和不典型症状(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症状),预防可从个人卫生(洗手、口腔卫生、个人物品清洁)、环境卫生(居住及公共场合)、疫苗接种(EV71型疫苗接种对象及程序)、特殊人群(婴幼儿、有基础疾病儿童)等方面进行,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特别关注防护。
一、手足口病的症状
(一)典型症状
1.发热:大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更高,发热可持续1-4天不等,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发热表现不典型。
2.口腔疱疹或溃疡:口腔内可见散在疱疹或溃疡,多发生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疼痛明显,患儿常表现出拒食、流涎等症状,这会影响患儿的进食和营养摄入,尤其对于婴幼儿,可能导致喂养困难。
3.手足皮疹: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皮疹,初期为红色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不痛不痒,但要注意避免患儿搔抓导致感染。
(二)不典型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少数患儿特别是3岁以下患儿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等。这是因为病毒可能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发展为重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2.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等。这是由于病毒累及呼吸系统,导致心肺功能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
(一)个人卫生方面
1.洗手:家长和儿童都要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更换尿布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七步洗手法具体为:内-掌心对掌心搓揉;外-掌心对手背搓揉;夹-掌心对掌心交叉搓揉指缝;弓-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搓揉;大-大拇指在对侧手掌中搓揉;立-指尖在对侧掌心搓揉;腕-清洁手腕。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帮助其洗手,保证洗手的有效性,这样可以减少病毒通过手部接触传播的机会。
2.口腔卫生:儿童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漱口,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以用温水帮助其清洁口腔,降低口腔感染病毒的风险。
3.个人物品清洁:儿童的玩具、餐具等要定期清洁消毒,玩具可以用适当浓度的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干净,餐具要煮沸消毒等,避免病毒在物品上残留并传播给儿童。
(二)环境卫生方面
1.居住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定期打扫室内卫生,清理灰尘和杂物,减少病毒滋生的环境。
2.公共场合: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与其他儿童保持一定距离,降低感染风险。在公共场合接触公共设施后,要及时洗手。
(三)疫苗接种
1.接种对象: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主要接种6月龄-5岁儿童,最好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通过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型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尤其对于低龄儿童,疫苗的保护作用更为重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家长要更加密切关注婴幼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口腔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同时,在照顾婴幼儿时要严格遵循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要求,加强护理。
2.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果儿童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感染手足口病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较高。家长要更加注意预防,尽量避免儿童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患病后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告知儿童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全面的诊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