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感染与宫腔手术操作等因素相关,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超12小时、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等易致感染;产后自身因素如产后出血、胎盘胎膜残留可引发感染;人工流产术因消毒不严、操作损伤致感染;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术因时机不当、操作污染致感染;生殖道其他部位感染蔓延及不注意个人卫生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一、产后感染相关因素
1.分娩过程因素
胎膜早破:当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时,细菌容易从阴道上行感染宫腔,从而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胎膜早破大于12小时的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胎膜早破时间较短的产妇。对于产妇而言,胎膜早破后应密切监测产程,及时采取抗感染等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产程延长:产程过长会使产妇身体抵抗力下降,而且阴道内的细菌有更多时间上行感染宫腔。高龄产妇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产程延长时更容易受到产程延长带来的感染风险影响,需要医护人员更加密切地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迹象。
多次阴道检查:过多的阴道检查会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为细菌进入宫腔打开通道。无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频繁的阴道检查都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概率,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阴道检查的指征,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次数。
2.产后自身因素
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身体虚弱,抵抗力降低,子宫创面暴露时间延长,有利于细菌滋生感染。对于有产后出血情况的产妇,需要积极采取措施止血,同时加强抗感染预防,如及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且密切观察子宫复旧情况和有无感染征象。
胎盘、胎膜残留:胎盘、胎膜残留于宫腔内是引起子宫内膜炎的常见原因之一。残留的组织会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导致宫腔感染持续存在。对于发现有胎盘、胎膜残留的产妇,需要及时进行清宫处理,以清除残留组织,控制感染。
二、宫腔手术操作相关因素
1.人工流产术
手术消毒不严格:如果人工流产手术过程中器械消毒不彻底或者手术环境不达标,会直接将外界细菌带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在进行人工流产手术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器械和手术环境达到无菌要求,以降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
手术操作损伤:手术操作可能会损伤子宫内膜,使子宫防御能力下降,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对于年轻女性进行人工流产术时,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尽量减少对子宫内膜的损伤,术后也要注意休息和抗感染。
2.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术
操作时机不当:在女性月经周期的非最佳时间进行宫内节育器放置或取出术,如在月经刚结束时,此时宫颈口相对松弛,细菌容易上行感染;或者在经期进行操作,都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宫内节育器的放置或取出,一般建议在月经干净后3-7天进行,此时宫颈口关闭,子宫相对清洁,感染风险较低。
操作过程污染: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过程中,如果器械污染或者操作不规范,也会导致宫腔感染。医护人员在操作前要严格进行器械准备和消毒,操作过程中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发生。
三、其他因素
1.生殖道其他部位感染蔓延:如宫颈炎、阴道炎等,如果炎症未能及时控制,细菌可通过宫颈管上行感染子宫内膜。对于患有阴道炎、宫颈炎的患者,要积极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例如,对于霉菌性阴道炎患者,要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炎症扩散。
2.不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在经期,不勤换卫生巾、经期性生活等不良卫生习惯,会使阴道内细菌滋生,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女性在经期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勤换卫生巾,避免经期性生活,以降低感染风险。对于青春期女性和育龄女性,都应加强经期卫生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