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发病部位在卵巢,组织来源多样,早期症状不典型,晚期有恶病质表现,诊断靠盆腔超声等,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综合治疗;子宫癌发病部位在子宫,分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癌,组织来源不同,临床表现有别,诊断分别靠子宫内膜活检等和多项检查,治疗根据类型分期采用综合方案,不同人群对其发生发展及诊疗有影响,特殊人群治疗需个体化。
子宫癌:主要发病部位为子宫,子宫是位于盆腔中部的空腔器官,是孕育胎儿的场所,分为子宫体和子宫颈两部分,子宫癌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癌(发生于子宫体部)和子宫颈癌(发生于子宫颈部)。
组织来源
卵巢癌:通常起源于卵巢表面的上皮细胞、生殖细胞、间质细胞等。上皮性卵巢癌较为常见,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90%,其来源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可向输卵管上皮及子宫内膜上皮分化;生殖细胞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20%,来源于生殖细胞;性索间质肿瘤约占卵巢肿瘤的5%,来源于卵巢的性索间质细胞。
子宫癌:子宫内膜癌主要起源于子宫内膜的腺体上皮细胞,是发生于子宫体部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子宫颈癌主要起源于子宫颈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交界处的鳞状上皮细胞,是发生于子宫颈部的恶性肿瘤,与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密切相关,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卵巢癌:早期往往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腹部肿块、腹水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晚期还可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恶病质表现。由于卵巢位于盆腔深部,早期病变不易被发现,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
子宫癌: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紊乱;子宫颈癌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不规则流血、阴道排液(多为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样或米泔状、有腥臭味的液体)等症状,晚期可出现尿频、尿急、便秘、下肢肿痛等不同部位受累的相应症状。
诊断方法
卵巢癌: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盆腔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肿块的大小、形态、性质等;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A125等,对卵巢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有一定价值,但特异性不高;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卵巢及盆腔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子宫癌: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子宫内膜活检,通过刮宫或宫腔镜下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诊;子宫颈癌的诊断包括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如TCT)、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及宫颈活检等,宫颈活检是确诊子宫颈癌的可靠方法。
治疗原则
卵巢癌:以手术治疗为主,术后根据病理类型、分期等情况辅以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全面分期手术、肿瘤细胞减灭术等,化疗多采用铂类联合紫杉醇等方案,靶向治疗如针对BRCA基因突变的患者可使用PARP抑制剂等。
子宫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根据分期、病理类型等决定是否辅以放疗、化疗等;子宫颈癌的治疗根据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案,早期患者以手术为主,中晚期患者多采用放疗联合化疗。
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卵巢癌和子宫癌的发生、发展及诊疗中均有不同影响。例如,有卵巢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卵巢癌风险较高,需更密切监测;有长期口服雌激素等药物史的女性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绝经后女性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发人群,而性生活开始早、多个性伴侣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子宫颈癌的发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合并卵巢癌或子宫癌的患者,治疗需更加谨慎,要充分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人文关怀,在保障母亲健康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胎儿的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