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需从隔离休息、环境护理、皮肤口腔饮食发热等方面护理,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需特殊关注,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保持室内适宜环境,清洁皮肤口腔,给清淡易消化饮食,监测体温物理降温为主,密切观察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患儿异常情况及时送医。
一、一般护理
(一)隔离休息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患病儿童需隔离休息,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这是因为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等传播,隔离能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例如,在幼儿园或学校中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应立即让其回家隔离,减少疾病传播范围。
(二)环境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一般22~24℃为宜)、湿度适中(50%~60%)。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患儿恢复,空气不流通可能导致病毒在室内积聚,加重病情传播风险。可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二、皮肤护理
(一)保持皮肤清洁
每天用温水给患儿洗澡,洗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疱疹处皮肤。温水洗澡可清洁皮肤,防止细菌滋生,因为疱疹处皮肤易受细菌感染。例如,选择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身体,尤其是皮疹分布部位。
(二)避免搔抓疱疹
患儿皮肤会出现疱疹,要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给患儿戴上棉质手套,防止患儿搔抓疱疹,引起疱疹破裂感染。疱疹破裂后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导致局部化脓等更严重情况。
三、口腔护理
(一)保持口腔清洁
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清洁口腔。生理盐水能清洁口腔,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预防口腔感染。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家长可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
(二)缓解口腔疼痛
如果患儿口腔疱疹引起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口腔黏膜保护剂等。例如,局部涂抹康复新液等,能促进口腔黏膜修复,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使用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生建议,避免自行用药。
四、饮食护理
(一)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给患儿提供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小米粥、面条、果汁等。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适合手足口病患儿胃肠道功能特点。例如,小米粥容易消化吸收,能为患儿提供能量。
(二)避免刺激性食物
应避免给患儿食用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口腔疱疹,加重疼痛。比如,辣椒、酸梅、坚果等应避免让患儿食用。
五、发热护理
(一)监测体温
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每4~6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及时了解体温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二)物理降温为主
当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患儿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物理降温是安全有效的降温方法,能避免药物降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但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等,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是否使用药物降温。同时要注意,低龄儿童尽量避免使用强效降温药物,以防出现体温骤降等情况。
六、特殊人群护理提示
(一)婴幼儿
婴幼儿患手足口病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特别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情况。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较弱,病情发展可能更迅速。一旦发现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异常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细致,如皮肤护理时要格外小心,防止疱疹感染等。
(二)有基础疾病患儿
对于本身有哮喘、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手足口病患儿,除了常规护理外,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变化。例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要观察其是否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情况,因为手足口病可能诱发基础疾病加重。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基础疾病的护理要求,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要避免过度哭闹等增加心脏负担的情况,而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因口腔疼痛等出现哭闹,需特别注意安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