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糖代谢异常,其血糖控制有标准,空腹应在3.3-5.3mmol/L、餐后1小时≤7.8mmol/L、餐后2小时≤6.7mmol/L,不同人群如年龄较大者、生活方式不同者、有特殊病史者等有特殊考虑,年龄大的孕妇控制更严格,不同生活方式孕妇饮食运动需调整,既往有糖尿病史或有家族史的孕妇也有相应不同管理要求。
一、妊娠期糖尿病的定义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在妊娠期间首次发生或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二、血糖控制标准
(一)空腹血糖控制标准
孕妇空腹血糖应控制在3.3-5.3mmol/L。这一范围是基于大量临床研究得出的,空腹血糖过高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如导致胎儿过大等不良后果,而过低则可能引起孕妇低血糖,影响孕妇自身健康及胎儿营养供应。例如,多项关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随访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在3.3-5.3mmol/L时,孕妇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相对较低。
(二)餐后1小时血糖控制标准
餐后1小时血糖应控制在≤7.8mmol/L。餐后1小时血糖升高可能与孕妇进食后食物消化吸收相关,过高的餐后1小时血糖会使血糖波动较大,对胎儿的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餐后1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时,胎儿出现代谢紊乱等问题的概率增加。
(三)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标准
餐后2小时血糖应控制在≤6.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反映了孕妇进食后较长时间内的血糖恢复情况,维持在较低水平有助于保障胎儿处于相对稳定的血糖环境中。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高于6.7mmol/L时,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等并发症的风险有所上升,同时胎儿也可能面临生长受限等风险。
三、不同人群的特殊考虑
(一)年龄因素
对于年龄较大的孕妇(如35岁及以上),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血糖控制可能更为严格。因为年龄较大的孕妇发生妊娠并发症的风险本身较高,而良好的血糖控制能进一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概率。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血糖,确保各项血糖指标都在上述标准范围内,同时要加强孕期的整体健康管理,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孕妇应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饮食原则。例如,增加全谷物、蔬菜的摄入,减少精制糖和高糖食品的摄取。不同生活方式的孕妇(如从事体力活动较少的孕妇)需要根据活动量调整饮食量,以维持血糖稳定。对于活动量少的孕妇,应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餐后血糖过度升高;而对于活动量较大的孕妇,则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以保证能量供应同时控制血糖。
2.运动方面:适当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一般建议孕妇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但对于有特殊病史(如有流产史等)的孕妇,运动方式和强度需要进行调整。有流产史的孕妇在运动时应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间和强度应循序渐进,以不引起宫缩等不良症状为准。
(三)病史因素
1.既往有糖尿病史的孕妇:如果孕妇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在妊娠期间血糖控制需要更加严格且个体化。这类孕妇可能需要在孕前就开始调整血糖控制方案,妊娠期间要密切监测血糖,可能需要结合胰岛素等药物治疗来控制血糖,但药物使用需谨慎评估对胎儿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对孕妇自身健康状况的监测,因为既往糖尿病史可能增加孕妇发生高血压等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2.有妊娠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这类孕妇属于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即使没有出现明显的血糖异常,也需要更早地进行血糖监测。在孕期要更加严格地遵循饮食和运动建议,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以降低自身发生妊娠期糖尿病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例如,通过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胎儿出现巨大儿等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