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动性耳鸣是与心跳或脉搏同步、有节律的耳鸣,可单侧或双侧发生,常见病因有血管性因素(如颈动脉或椎动脉异常、动静脉瘘)和肌肉收缩因素(如腭肌阵挛)。诊断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多普勒超声、CTA/MRA)、听力学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血管性因素按情况药物、介入或手术治疗,肌肉收缩因素针对相关因素治疗,还可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密切观察及时就医,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选择合适治疗。
常见病因
血管性因素:
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扩张等血管异常:例如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颈动脉狭窄,血流通过狭窄部位时会产生湍流,从而引起搏动性耳鸣。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血管性病变导致搏动性耳鸣的风险相对较高。年轻人如果有颈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引起血管异常进而出现搏动性耳鸣。
动静脉瘘:多因外伤等原因导致动脉和静脉之间形成异常通道,血液分流,产生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与心跳同步的耳鸣。外伤后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出现搏动性耳鸣等相关症状。
肌肉收缩因素:
腭肌阵挛:可导致耳部周围肌肉不自主收缩,产生节律性声响,表现为搏动性耳鸣。这种情况在一些神经系统病变或局部肌肉异常兴奋的人群中可能出现,比如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可能并发腭肌阵挛相关的搏动性耳鸣。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耳部及颈部的体格检查,例如听诊颈部血管,判断是否有血管杂音等异常情况。对于怀疑有血管性因素的患者,颈部听诊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步骤。
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评估颈部血管的血流情况,发现血管狭窄、扩张、动静脉瘘等异常。对于有血管性因素疑似的患者,多普勒超声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尤其适合于无法进行侵入性检查的患者。
CT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血管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例如可以明确动脉粥样硬化的部位、程度以及动静脉瘘的具体情况等。
听力学检查:了解患者的听力情况,排除其他耳部病变导致的耳鸣。搏动性耳鸣患者的听力学检查可能在听力正常范围内,但也需要进行常规的听力学评估来全面了解耳部功能状态。
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血管性因素导致,对于颈动脉狭窄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血管治疗,如药物治疗(针对基础疾病控制,如控制血压、血脂等)、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对于动静脉瘘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等。
对于肌肉收缩因素导致的腭肌阵挛相关搏动性耳鸣,可能需要针对神经系统等相关因素进行治疗,比如使用药物缓解肌肉痉挛等,但具体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医生制定方案。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或暂时无法去除病因的患者,可以采取一些对症措施来缓解耳鸣带来的不适,比如让患者避免焦虑紧张等情绪,因为精神因素可能会加重耳鸣的不适感。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抚,避免因耳鸣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发育。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搏动性耳鸣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出现需要高度重视。儿童的搏动性耳鸣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异常等因素有关。由于儿童不能准确描述病情,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的耳部表现及一般状况,及时带儿童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检查或治疗手段,优先考虑对儿童身体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搏动性耳鸣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肾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评估治疗对其整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尽量选择相对安全、对基础疾病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